摘要
中年男性,因下腹疼痛入院诊治,腹膜炎术后转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合并肝衰竭。入院予多巴胺等激素治疗、CVVH联合DPMAS(HA-Ⅱ+BS)治疗,后患者胆红素持续下降,肝功能恢复并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临床资料
主诉:下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热
现病史:
中年男性,40岁,病程短,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与饮食无关,无呕吐,伴有畏寒、发热,体温未测。病后未解小便,解稀烂黄便2次。12日01日因腹痛入院,建议住院治疗,但患者拒绝入院,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未见好转后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腹膜炎术后患者反复出现心律失常,呈快速型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交替改变,考虑中毒性心肌炎。12月03日出现两次心室颤动,予心脏电除颤后心律恢复。期间予胺碘酮、利多卡因、西地兰抗心律失常治疗。入院后胆红素持续增高,转氨酶持续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考虑急性肝衰竭。
既往病史:
既往有肾结石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吸烟病史,有多年饮酒史,每日饮ml米酒。
入院查体
⑴T36.5℃,P次/分,BP77/42mmHg,R22次/分。
⑵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
⑶腹部平,下腹部腹肌稍紧张,压痛明显,麦氏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内异常包块,Murphy′s(-),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1.73×10^9/L;NEU%66.2%;HB:g/L;PLT35×10^9/L。
生化:ALB29.6g/L,TBILumol/l,DBIL.6umol/l;ALTU/L,ASTU/L,GGTU/L,CKU/L,CKMB26U/L,MBug/l,BUN8.84mmol/l,Crumol/l,K3.20mmol/l,Nammol/l,CRPmg/l,AMY18U/L。
凝血功能正常。
血气分析:PH7.52POmmHg,pCO.6mmHg,HCO3-26.6mmol/L,Lactate3.8mmol/l.
降钙素原:3.59ug/l
血脂:TG6.54mmol/l
血培养及腹腔分泌物培养均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为多重耐药菌,对美罗培南敏感。
诊断
1、感染性休克。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原发性腹膜炎。
4、急性阑尾炎。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脂肪肝。
治疗过程
术后转ICU监护,机械辅助通气,镇静、镇痛,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
12月03日出现两次心室颤动,予心脏电除颤后心律恢复。期间予胺碘酮、利多卡因、西地兰抗心律失常治疗。
12月5-6日行CVVH+DPMAS治疗(DPMAS治疗3小时,CVVH共72小时)。
治疗过程
治疗后病情变化:
12月05日开始胆红素明显下降,转氨酶逐渐上升,肝功能恢复。
12月07日停用呼吸机并拔除气管导管。
12月11日暂停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12月12日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图1、入院后患者白细胞变化图
图2、DPMAS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
讨论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急性疾病并且病程变化快,期间出现心室颤动,胆红素持续升高、转氨酶持续下降、胆-酶分离现象等急性肝衰竭症状,考虑感染性休克合并器官(肝)衰竭。对于感染性休克病人治疗过程中治疗原发病是核心,但做好器官功能监测及保护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DPMAS能迅速降低患者血浆中胆红素,同时清除导致肝衰竭相关毒素、炎症介质等,因此本病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行DPMAS治疗以阻止急性肝衰进程、为肝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内环境。今后对于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器官替代治疗要尽早考虑。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板上市:健帆生物股票代码:529)
首家以血液净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