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萎缩的原因
肝腹水肝萎缩
肝萎缩药物
肝萎缩治疗
肝萎缩发作
肝萎缩症状

罕见病诊疗指南年

上接资料(2)

资料(3)目录

◆61.莱伦综合征◆62.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63.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64.淋巴管肌瘤病◆65.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66.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67.枫糖尿症◆68.马方综合征◆69.McCune-Albright综合征◆70.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71.甲基丙二酸血症◆72.线粒体脑肌病◆73.黏多糖贮积症◆7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75.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76.多发性硬化◆77.多系统萎缩◆78.强直性肌营养不良◆79.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80.新生儿糖尿病◆81.视神经脊髓炎◆82.尼曼匹克病◆83.非综合征型耳聋◆84.努南综合征◆85.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86.成骨不全症◆87.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88.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89.波伊茨-耶格综合征◆90.苯丙酮尿症

61.莱伦综合征

概述

莱伦综合征,又称原发性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GHIS),是一类罕见的导致身材矮小、代谢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生长激素受体(GHR)或受体后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突变所致,虽然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但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降低或缺失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低下。

病因和流行病学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

1.生长障碍及其他畸形

2.面容特点Laron综合征患者特征性的面容改变为前额突出、鞍鼻、小下颌,头部与身体比例较正常儿童大,但与同龄儿童相比头围绝对值仍偏小。

3.骨骼肌肉系统部分患者具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4.代谢紊乱

5.性发育落后

6.肿瘤发生率

辅助检查

1.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2.GH/IGF-1轴功能评价

3.IGF-1生成试验

4.基因检测

诊断

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生长障碍,骨龄落后、循环中生长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同时伴有IGF-1和IGFBP-3水平较低,则应怀疑存在Laron综合征,结合IGF-1生成试验的结果初步得到临床诊断。根据年Blum等人提出的改良的Laron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分≥5分则支持Laron综合征的诊断(表61-2),最终确诊需要进行候选基因测序。

鉴别诊断

1.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

2.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矮小症

3.内分泌代谢疾病

(1)生长激素缺乏症(GHD):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库欣综合征:

治疗

Laron综合征患者rhGH治疗通常无反应。重组人胰岛素生长因子-1(rhIGF-1)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

62.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概述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线粒体DNA突变所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好发于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先后发生的无痛性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疾病早期视盘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进展至后期视神经萎缩。

病因和流行病学

LHON是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疾病。在我国医院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粗略估计邢台地区LHON患病率下限为1./。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双眼先后发生的无痛性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双眼发作间隔一般为数周到数月。根据最新的年LHON专家共识的建议,临床上可将LHON分为无症状期、亚急性期、动态期和慢性期。无症状期患者(突变携带者)眼科检查可无异常,亦可出现眼底改变(如视盘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及OCT改变(如下方和颞侧神经纤维层增厚)。临床症状出现6个月以内为亚急性期,此期患者视力迅速下降,至4~6个月时视力开始稳定,视野检查可见中心暗点且逐渐进展扩大,患者通常在此期就诊。自出现临床症状6个月到1年间为动态期,此期视力可无明显变化,但视野和OCT检查显示损害仍在进展,通常在症状出现1年左右停止进展,到达疾病平台期。自出现临床症状1年后称为慢性期。除上述典型的临床分期外,还存在着缓慢进展型、儿童起病型、晚发型等疾病亚型。

辅助检查

1.视觉诱发电位(VEP)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4.视野(VF)

诊断

LHON尚无明确的临床诊断标准。需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发病年龄及病程进展特征。若患者为青年男性,符合母系遗传方式,急性起病,有双眼序贯发病的特点,结合眼底表现、OCT及视野检查可得到初步临床诊断。基因检测对LHON的确诊尤为重要,对患者进行外周血线粒体DNA检测,90%的患者可检测到3个常见原发位点突变之一,10%的患者可能携带罕见原发突变或携带2个原发位点突变。

鉴别诊断

常见的鉴别诊断如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神经萎缩

2.视神经炎

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4.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治疗

该病一旦发作,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述诱发危险因素有可能加重病情,患者应尽量避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可能对最终残余视力有益处。

63.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概述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LCHADD)是一种脂肪氧化缺陷的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编码长链3-羟基辅酶A脱氢酶的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年由Wanders首次报道。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受累脏器有心脏、肝脏和骨骼肌,常见的症状有低酮性低糖昏迷、心肌病、横纹肌溶解、外周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

病因和流行病学

我国发病率约1:。

临床表现

LCHADD可根据LCHAD基因突变种类分为孤立型和伴MTP缺乏的LCHADD。孤立型LCHADD患者临床表现为婴儿期低酮性低血糖、肝功能异常、乳酸酸中毒、心肌病,部分患者表现为生长迟缓,肌张力低下或心肌病,少数可有胆汁淤积或肝硬化。幼儿期患者可有喂养困难,发作性代谢紊乱,发作性横纹肌溶解。多数患者儿童期会有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是一种较少见的长期病并发症。伴MTP缺乏症的LCHADD临床表现新生儿猝死,肝功能异常,心肌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临床表现复杂,呈不均一性。

辅助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可有低酮性低血糖。

2.血酰基肉碱谱分析患者可表现为豆蔻羟酰基肉碱(C14-OH)、棕榈羟酰基肉碱(C16-OH)、棕榈羟烯酰基肉碱(C16:1-OH)、油酸羟酰基肉碱(C18:OH)和油酸羟烯酰基肉碱(C18:1-OH)升高,C16-OH、C16:1-OH、C18-OH和C18:1-OH是LCHAD诊断的重要指标。

3.尿气相质谱有机酸分析可检测到C6~C14的二羧酸尿和3-羟基二羧酸水平升高。

4.基因诊断基因突变分析是确诊LCHADD的重要依据。

诊断

LCHADD特征性诊断依据是渐进发展且不可逆的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串联质谱检查可发现长链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豆蔻羟酰基肉碱(C14-OH)、棕榈羟酰基肉碱(C16-OH),棕榈羟烯酰基肉碱(C16:1-OH),油酸羟酰基肉碱(C18:OH)和油酸羟烯酰基肉碱(C18:1-OH)升高,其中C18-OH、C18:1-OH、C16-OH及C16:1OH增高是LCHAD诊断的重要指标。

鉴别诊断

1.其他脂肪酸氧化代谢病如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需要串联质谱和基因检测鉴别。

2.肝病某些肝病可导致多种酰基肉碱增高,需要基因检测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证足够热量摄入、补充中链甘油三酯(MCT)和减少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64.淋巴管肌瘤病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AM),又称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特征的多系统肿瘤性疾病。几乎所有LAM均发生于女性,尤其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男性LAM病例极其罕见。LAM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LAM分为两类,包括无遗传背景的散发型LAM(S-LAM)和与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的LAM(TSCLAM)。

病因和流行病学

近年来,LAM已被定义为一种低度恶性、侵袭性、转移性肿瘤。LAM发病机制的主要分子基础是TSC1或TSC2基因突变,并以TSC2基因突变为主。

临床表现

LAM主要发生在成年育龄女性,平均诊断年龄在40岁左右。早期症状轻微,部分患者在查体时被发现,或因为呼吸症状或其他原因检查肺部HRCT时发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随疾病进展,呼吸困难症状也逐渐加重,肺功能进行性恶化,晚期出现呼吸衰竭。在病程中可反复出现气胸、乳糜胸等并发症。肺外表现包括肾AML,腹膜后实性或囊实性淋巴管肌瘤。TSC-LAM出现于成年TSC女性患者,同时具有TSC的其他多系统受累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改变(癫痫、神经发育迟缓和自闭症等)和皮肤改变(色素脱色斑、面部血管纤维瘤、皮肤鲨革斑和甲周纤维瘤等)等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肺功能检查

3.影像学检查

4.病理诊断

诊断

LAM的诊断标准见表64-1。由于目前LAM有特异性的分子靶向治疗,考虑到治疗的长期性、潜在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明确诊断对治疗决策非常重要。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拟诊病例,可以考虑随访观察。

鉴别诊断

LAM的鉴别诊断主要是需要与DCLD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包括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BHD、干燥综合征、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淀粉样变性、小叶中心性肺气肿以及肺部转移癌等。

治疗

1.特异性治疗方法

2.综合治疗

3.并发症治疗

65.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

概述

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LPI)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SLC7A7基因突变造成双碱基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的质膜转运缺陷导致多脏器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生长迟缓、蛋白尿、肾功能不全、骨质疏松和精神神经症状等。

病因和流行病学

LPI由位于14号染色体q11.2的SLC7A7基因突变引起。中国LPI发病率未见报道。

临床表现

LPI婴儿的典型表现是在断奶后出现反复呕吐和腹泻,拒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肌张力减低、肝脾大、头发稀疏、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进食富含蛋白质的膳食后患者可出现嗜睡、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和高氨血症昏迷等。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肺部受累可表现为进行性肺间质病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肾脏最常见的特征性改变是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和肾钙质沉积,也可出现肾小球病变,肾脏淀粉样变,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受累表现为正色素或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消化系统受累的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甚至肝脏淀粉样变。癫痫多发生于成年患者,可能与反复发生高氨血症导致大脑皮质受损有关。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基因分析:SLC7A7基因检测

诊断

此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任何患者如有厌食、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生长迟缓、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等表现时,鉴别诊断要考虑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的可能性。进一步检查包括血和尿氨基酸分析,血氨测定和肾小管功能等,SLC7A7分析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可确诊。

鉴别诊断

LPI的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可引起高氨血症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

LPI患者的治疗目标:一是减少高氨血症所致风险,提供相对足够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维持自然生长;二是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1.高氨血症的治疗

2.并发症治疗

3.遗传咨询

66.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

概述

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LALD)是由于LIPA基因突变使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导致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在肝、脾、肾上腺及心血管系统等组织贮积,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婴儿期起病的Wolman病(WD)和儿童及成人期起病的胆固醇酯贮积病(CESD)。

病因和流行病学

LIPA基因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插入/缺失、剪接位点突变、复杂重组等,导致溶酶体酸性脂肪酶功能缺失或降低,进而使溶酶体酸性脂肪酶在溶酶体中降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的功能丧失或降低,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在机体组织细胞内贮积,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1.Wolman病新生儿期起病,通常在生后1周内起病。以反复呕吐、腹泻、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伴肝脾大和生长发育障碍;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活动少、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角弓反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贮积导致肝脾肿大,进行性加重甚至肝衰竭,数月内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低蛋白血症,凝血异常等。肾上腺增大伴钙化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胆固醇酯贮积病(CESD)CESD患者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可表现为黄色瘤、肝酶升高、高脂血症、腹泻和体重减轻等。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多数患者有肝病表现,肝酶升高伴或不伴黄疸,肝大伴或不伴脾大,肝硬化时可致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增加出血风险且可危及生命;肝硬化还可致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查

2.LAL酶活性检测

3.肝活检

4.基因检测

诊断

此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LIPA基因检测综合判断。婴儿呕吐、腹泻、肝大伴营养不良,如果有肾上腺钙化,高度提示Wolman病。其他年龄高胆固醇血症伴肝脏增大的患者,尤其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肾上腺增大伴钙化时,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此病。LIPA基因突变分析或外周血白细胞等溶酶体酸性脂肪酶活性检测有确诊意义。

鉴别诊断

主要与肝脏增大伴/不伴高胆固醇血症的疾病相鉴别。包括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其他常染色体隐性高胆固醇血症和肝脏疾病等。

治疗

LALD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存在多种代谢紊乱。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酶替代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低脂饮食、胃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替代等。

67.枫糖尿症

概述

枫糖尿症(MSU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支链氨基酸代谢病。由于支链酮酸脱氢酶复合体(BCKAD)缺陷导致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酮酸衍生物氧化脱羧作用受阻,大量支链氨基酸及其相应酮酸衍生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因患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支链酮酸衍生物,具有香甜的枫糖气味而得名。MSUD主要临床特征为发作性或慢性脑损伤,血浆别异亮氨酸增高有诊断价值。

病因和流行病学

MSUD是由于BCKAD的缺陷导致支链氨基酸代谢受阻,体内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衍生物蓄积,亮氨酸及α-酮异己酸干扰脑的氨基酸转运、脑苷脂合成缺乏,髓鞘形成障碍,继而出现脑萎缩、脑发育障碍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毒性损害。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出现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生化表现、残留酶活性及对维生素B1治疗反应性,MSUD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以经典型和中间型最常见。

辅助检测

1.生化检测

2.血浆氨基酸谱分析

3.尿支链α-酮酸测定

4.BCKAD复合体酶活性测定:

5.基因分析

6.头颅MRI

7.维生素B1负荷试验

诊断

根据典型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尿枫糖气味等临床表现,尿有机酸分析提示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衍生物增多,血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增高,尤其血浆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异亮氨酸>5μmol/L即可临床诊断为MSUD。BCKAD复合体酶活性测定及4种基因(BCKDHA、BCKDHB、DBT和DLD)的变异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新生儿脑病,如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癫痫状态、胆红素脑病、脑膜炎和脑炎等

治疗

MSUD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处理、饮食管理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原则为去除诱因,降低血浆亮氨酸毒性作用,纠正急性代谢紊乱,维持血浆支链氨基酸在理想范围内,保证良好的营养及生长发育。治疗目标:血浆支链氨基酸浓度在理想范围,亮氨酸(Leu)≤5岁~μmol/L,>5岁75~μmol/L;异亮氨酸50~μmol/L;缬氨酸~μmol/L。

1.急性期处理

2.慢性期治疗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68.马方综合征

概述

马方综合征(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结缔组织遗传疾。以骨骼、眼及心血管3大系统的缺陷为主要特征。是最早由法国儿科医生Marfan在年首先提出的一种间质组织先天性缺陷。因累及骨骼使手指细长,呈蜘蛛指(趾)样,又称蜘蛛指(趾)综合征,之后又由其他医生补充了眼与心脏改变以及家族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

大多数MFS患者有家族史,但同时又有15%~30%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突变导致的。

临床表现

MFS患者可以出现以下几个系统的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可以导致主动脉根部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主动脉夹层;也可能会有二尖瓣脱垂伴或不伴关闭不全。

2.骨骼表现瘦高身材、手指和脚趾细长、两臂平伸的距离超过身高、脊柱侧凸或后凸、漏斗胸或者鸡胸、关节松弛、扁平足等。

3.眼部异常眼部病变占50%~70%,包括角膜扁平、眼球轴延长、视网膜剥离、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虹膜震颤或轻度震颤、瞳孔移位、晶体混浊等。

4.其他硬脊膜膨出、萎缩纹、复发性疝或切口疝、高腭穹等。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2.胸部X线

3.超声心动图

4.眼部检查

5.CT和磁共振及心血管造影

6.基因检测检测到FBN1或TGFBR1/2突变有助于诊断。

诊断

目前多采用年修订版Ghent标准。主要包括家族史、体征、影像学(超声心动图)检查、眼科检查(裂隙灯检查)和基因检测。

鉴别诊断

MFS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家族性主动脉瘤和夹层综合征;先天性挛缩性蜘蛛指;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晶状体脱位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WeillMarchesani综合征;Sphrintzen-Goldberg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遗传性关节眼病;先天性二叶瓣主动脉瓣病变伴主动脉病变;高胱氨酸尿症;MASS表型(二尖瓣脱垂、主动脉根部直径在正常上限,皮肤改变和脊柱侧弯、胸廓畸形以及关节过度活动)。

治疗

MFS患者的死亡有95%源于心血管系统——主动脉夹层、破裂和心衰。因此需要重点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嘴唇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chongluan.com/gwszz/650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