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丽娜1,2
单位:1.同济大学医学院;2.医院急诊科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住院期间短期预后效果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发生率的差异性分析。
方法
选取年10月至年10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STEMI患者例,根据年龄的差异分为老年组(例,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64例,年龄60岁),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eftventricularfractionalshortening,LVFS)和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及MACE发生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患者MACE发生率的因素。
结果
两组在病变血管支数和年龄上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F、LVFS和S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老年组LVEF、LVFS和SV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MAC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2%(30/)vs.12.50%(8/64),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OR=3.,95%CI:2.~7.)和病变血管支数(OR=2.,95%CI:2.~5.)是影响STEMI患者发生MACE的因素(P0.05)。
结论
老年STEMI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的短期预后效果较差、MACE发生率较高。年龄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急剧减少甚至是中断,从而导致心肌严重而持续性的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与溶栓治疗比较,具有更大的益处[3-4]。既往研究发现,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5],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不同年龄段STEMI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短期预后效果与MACE发生率的差异,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0月至年10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STEMI患者例,其中男例,女64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变血管支数、用药史、既往病史、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率及血清肌酐等。纳入标准:(1)符合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CCF)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制定的STEMI的临床诊断标准[6]: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症状;肌酸激酶同工酶高于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以上;缺血性胸痛的持续时间30min;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0.2mV、至少两个相邻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2)行PCI治疗;(3)发病时间不超过12h;(4)一般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1)大出血活动期患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4)脑血管疾病患者;(5)精神疾病患者;(6)心源性休克患者;(7)恶性肿瘤患者;(8)严重感染患者;(9)近期进行过重大手术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将纳入的患者根据年龄的差异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例,其中男78例,女36例;非老年组(年龄60岁)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口服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mg和阿司匹林mg,然后行PCI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给予β受体阻断药、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
1.3观察指标
患者分别于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PhilipsSonos)检查,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eftventricularfractionalshortening,LVFS)和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并于PCI治疗后3个月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主要包括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发心肌梗死等,方式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并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患者发生MACE的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性别比、用药史、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年龄和病变血管支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LVFS和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老年组LVEF、LVFS和SV较非老年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老年组MACE的发生率为26.32%(30/),非老年组MACE的发生率为12.50%(8/6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和病变血管支数是影响STEMI患者MACE发生率的因素(P0.05),见表5。
讨论
STE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或者是溃疡形成,进而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的形成,造成血管的管腔堵塞和相应的供血区域出现心肌坏死[7],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榨性剧烈疼痛,有时伴由出汗、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濒死感。对于STEMI的治疗,应给予尽早、持久、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使远端的心肌细胞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心脏的心功能及防治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PCI治疗是目前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其在预防左心室重构、缩小梗死面积、挽救缺血心肌细胞、改善短期及长期预后效果及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均颇具疗效[8-9]。传统的观点认为,STEMI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青年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仍是影响STEMI患者短期预后及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10-12]。LVEF、LVFS均是评估患者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SV是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即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收缩末期容积的差值。SV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F)。在评价心脏泵血功能时,射血分数比SV和心排出量更为全面、准确。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的LVEF、LVFS和SV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相同治疗方案下老年患者的短期预后效果较差,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3]。
MACE是评价STEMI患者预后效果较为常用的指标之一,本研究MACE主要包括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发心肌梗死,结果发现老年组MACE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STEMI患者的预后较差。同时,通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年龄和病变血管支数是影响STEMI患者MACE发生率的因素(P0.05)。
综上所述,老年STEMI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的短期预后效果较非老年STEMI患者较差、MACE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年龄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