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合作,2款创新产品,3个衍生成果,看海信集团与董蒨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是一个改变了一家企业、医院、造福了万千患者的故事。
年1月6日,是这故事的开头。
那天,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医院(下称青医附院)院长董蒨的办公室谈事。期间,董蒨因心里总惦记课题进度,“便向周董求教能否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开始便停不下来。
合作序曲奏响
董蒨所说的课题,即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
按照计划,该课题要打造三维数字肝脏系统,建立新一代小儿肝脏肿瘤三维重建手术评估系统,开发小儿肝脏肿瘤模拟手术导航系统,并建成人类肝脏数据库系统。
相比其他器官,人体肝脏内血管遍布、错综交织,因此肝胆手术也是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儿童肝脏相较成人更小,手术难度也随之上升。可是,仅借助CT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凭经验在脑中构建肝脏立体图像,难以实现精准手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医生在术前和术中必须准确判断肿瘤、肝脏和血管间的位置关系。”这是董蒨开展该课题的初衷。
但因缺乏技术支撑,课题立项一年半之后,仍然进展缓慢。
这成为董蒨时刻惦记的一桩心事。
周厚健的来访,恰成一个契机——或许借助海信集团的研发实力,可以攻破课题的技术关卡。
同样,对于自年起便尝试进军医疗设备产业却难获突破的海信集团而言,强大的研发优势仍需寻找着陆支点。
于是,青医附院与海信集团的合作序幕就此拉开。
“数字肝脏”诞生
合作中,两个团队联系紧密。“我的学生们都曾在海信待过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他们与工程师一起根据临床数据随时沟通,为产品研发解决了很多问题。”与此同时,董蒨的实验室里也为海信集团工程师们设有专门办公桌。“我们还经常召开视频会议,遇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
过程里,医生与工程师一起“杀猪”做实验亦成常事。“医院没有专门的动物CT设备,所以只能在后半夜带猪做CT。”董蒨说,这些猪活体的标记为“QD-piggy”,亦即“青岛小猪”。
历时两年多研发,两款产品相继问世,一是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omputerAssistedSurgery,下称海信CAS),系世界一流、全球TOP3;二是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HisenseSurgicalIntelligentDisplaysystem,下称海信SID),系国内首创、世界唯一。
简单来说,海信CAS即肝脏的三维数字成像:将近千张原始CT片中的数据输入系统,电脑会自动建立虚拟立体的数字肝脏。因此,不用开膛破肚,医生便可三维观察病变与血管、脏器的关系,精确计算脏器、病变的体积,还可实施虚拟手术切除,确定最佳手术切除线,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海信SID即术中手势控制导航:通过智能识别,该设备可在术中根据医生手势指挥,三维立体展现数字肝脏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既方便医生迅速判断手术操作路径,又保证操作环境无菌无污染。
临床应用推广
年,两款产品正式获得国家注册证,推向临床应用市场,并先后进入医院。
但由于海信CAS和海信SID系统更适合疑难杂重类型的手术类型,医院可用案例较少,购买需求不强;医院存在购买需求,但还没有获得拨款。
针对这些情况,海信集团还可提供纯技术服务,即医院将患者原始数据通过网络传给海信集团,随后集团通过系统获得患者的肝脏三维成像,医院指导手术操作。“这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服务更多医生,造福更多患者。”
来自成功切除肝脏巨大肿瘤后患儿的天使之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董家鸿的手术室里,便安装有这套设备。“在一次国际的肝胆外科学术会议上,董院士曾向全球同道演示术中手势控制导航系统,并引起现场轰动。”董蒨不无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研发出来的、在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樊嘉的手术室也正在安装该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