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ellDeathandDisease》杂志和《AnimalModelsandMechanisms》杂志分别在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任锋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标题分别为“Inhibitionof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promotesautophagytoprotectmicefromacuteliverfailuremediatedby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α”和“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alphaactsasamediatorof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inducedhepatocyteapoptosisinacuteliverfailure”。分别揭示了细胞内噬和内质网应激在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
乙型肝炎重症化导致的肝衰竭因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我国乙肝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肝衰竭是我国肝病患者除肝癌、肝硬化之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虽然近年临床诊疗手段不断增加,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肝衰竭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的现状。近几年来,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任锋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揭示了内质网应激-GSK3β-PPARα-细胞自噬分子通路网络在肝衰竭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为深入了解肝衰竭发病机制做出了一定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Hepatology、CellDeathandDisease、AnimalModelandMechanisms和JournalofViralHepatitis等相关国际杂志上。
由于病毒感染、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内质网中出现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在腔内聚集以及钙离子平衡紊乱的状态称为内质网应激。研究表明,不同严重程度的内质网应激决定细胞的生存和死亡:在早期或者轻度内质网应激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然而,长期或者严重内质网应激会引发一种新的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任锋研究员课题组发现内质网应激通过协同促进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加速肝衰竭的致病进展。为此,并任峰团队首次提出:通过监测内质网应激可对肝衰竭的早期预警和预后评估进行早期判断。
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及其与肝损伤的相关性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奖励他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任锋研究员课题组较早的探讨了细胞自噬在肝衰竭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慢性乙肝患者中高表达,而在肝衰竭患者中低表达;动物实验证实促进细胞自噬能够显著改善肝衰竭肝损伤;又进一步明确了GSK3β介导PPARα而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探讨肝衰竭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分子通路在肝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任锋研究员课题组从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等方面阐述了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分子信号网络、深入阐明了与肝衰竭相关的免疫保护和免疫致病机制,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疾病进展、转归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寻找了可能对肝衰竭进行干预的有效治疗靶点。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研究以及北京市人才培养项目的大力资助。
ERstress-GSK3β-PPARα-细胞自噬分子信号网络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模式图
任锋研究员介绍
医学博士,任医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肝衰竭及肝再生课题组组长。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百”层次人才,北京卫生系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临床特色研究等课题,参加了由段钟平教授主持的国家“12.5”、“11.5”等重大专项以及等科研项目研究。申请人作以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Hepatology》、《CelldeathDisease》、《PLoSOne》、《JournalofViralHepatitis》、《Liver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AmericanJournalofTransplantation》《Inflammation》和《Inflammationresearch》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目前研究围绕着HBV感染引起的肝衰竭肝损伤分子机制以及肝衰竭治疗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尤其是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任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