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
北京坐堂的日子开始了,我最担心的还是顾客少,老板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要用医术和人品证明老板没有看错人。为了招揽顾客,我主动与来药店的人交谈,看到拿不定注意的顾客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这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得的,经常吃药也不见什么疗效,可以试试用中药治疗,中药治本。”有一部分人就会问有中医吗?我告诉他们我就是,来,我给你免费号号脉。
由于前期的铺垫,大部分人都会做下来让我号脉,这就给了我一次看病的机会。我深知留住一个顾客很难,丢失一个顾客却很容易道理,所以我认真品脉。通过号脉我基本准确的说出顾客哪不舒服,他们就会问我这病是怎么得的,我就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这病是怎么得的,并在本子上画出简明的气机升降图,告诉病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只有怎么做才能恢复,恢复后生活还要注意什么才能保持健康。
我非常热情而且诚恳的关怀着顾客,让他们看病有一种从未感觉过的温暖。我知道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子,一没有经验,二年纪太轻,只有以心换心才能争取到看病的机会。师父说:“只有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是他们让我更加进步,我有理由感谢他们。有了以上的过程,顾客就会问我这病该怎么治,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告诉他们可以用中药治疗。
在以后的临床中你会发现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至少有以下几类:根本没有用过中药的;对中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中药慢的;嫌煎药麻烦的;嫌汤药难喝的;看过中医,甚至喝药半年而没有疗效的;对中医彻底失去信心的。中医式微可见一斑呀!
面对这些情况,我首先要坚定信心,如果我对中医都失去了信心,那我还学他干什么呢,还怎么去看病呢?我坚信先师不会欺我。
我告诉顾客,不会出现你担心的情况,而且中药治病也不慢,三副药就可以看到效果。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伤寒的方子,三副药还没有效果是你辩证错误了。对于嫌煎药麻烦的顾客,我告诉他们可以代煎,煎好后密封在袋子里,喝时温一温就行了;对于嫌药汤难喝的顾客,我会告诉他给你开的药并不难喝,有姜枣调和脾胃味道还不错,而且你这病用中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些。
但是还有一些人说中药是臭的,这时我会义正言辞的告诫他,带着气愤的口气责备他:“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不吃药也不允许你这么说话。”这些人大多外强中干,马上就怂了。我要卫我所行之道。对于中已失去信心的人,我会肯求他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只吃一副汤药也好,重拾一下中医的尊严,重新温暖一颗冰凉的心。而且我和店员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也会给我推荐顾客,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顾客逐步上升。
童女士就是这样建立的顾客,一天一位女士来药店买药,左看右看拿不定注意,我就热心地问:“你怎么了?”她告诉我:“老是打嗝、胃口堵、消瘦、心烦、脱发。”“要不我给你诊诊脉,看看什么原因引起的打嗝。”她欣然接受,我诊完脉后告诉她:“打嗝是由于胃气不降引起的”“能治好吗?”“应该问题不大,我给你开三副药,三副药就有效果。”
当我提笔开方的时候,她却说:“我这病的这么长时间了,中西医都看过了也没看好,中药也喝不少,针灸按摩也试过,效果不大,我也不想看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听完她诉说,但我还是想坚持一下:“我只给你开三副药,药价也不贵,喝到第二副就会有感觉,你这病也这么长时间了,给我一个机会,也再给自己一个机会。”也许是认为我说的话有理。她说:“那就拿两副试试吧!”“不是三副吗?”“你不说两幅就有效果吗?”我心想两副就两副吧总比不拿好。
于是我提笔写到:旋复花15g生赭石5g姜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15g大枣4枚掰生姜8片厚朴10g旋复代赭汤加厚朴2副。开的是先师剂量的三分之一。抓完药后我再次叮嘱:“大枣一定要掰开,用水ml煮成ml,去渣,再把药汤浓缩成ml温服,第一次副药吃一次,第二副药吃两次。”
两天后,童女士满脸欢喜的来了,手里还拿着资料。童女士说:“回去后我把你开的药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居然是旋复代赭汤,我把资料都打出来了。你年纪这么小,不会自己组方,开别人的方子也行呀,只要能治病就行。”我只是笑了笑,本想说,我给你开的是先师的方子,是超经典的方子。她接着告诉我:“这药喝下去之后,有股热流一下子就散开了,生姜这么多也没有出汗,只喝一副药我就知道这病就要好了。之后又吃了些韭菜合子,到傍晚拉了一次大便,感觉上下都通了,真舒服呀!”我也变得轻快了,“那就再抓两副巩固巩固。”“是呀,我就是来抓药的。”但是我告诉她:“再吃两副就好了,不能多吃。”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旋复代赭汤这么普通的方子,她看中医这么长时间了,难道没有大夫给她开吗?抑或是给她开了,但是剂量不对,或是煎药方法不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给她开过。开的都是大方,一副方子20味30味药,就算治好病也不知道哪味药起了作用。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代赭石的比例是3:1,对于实人可以加大代赭石的用量;对于虚人,尤其是肾阳虚衰的人是不能用的,用了就会感觉心下空空洞洞,没着没落,马上可能大气下陷。这时要用小青龙方后的一首加减方: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之后,童女士又介绍她的嫂子来看病,她嫂子又带着自己的儿子和母亲来看病。
赵阿姨,五十多岁,头晕,心下逆满,脉得沉紧,渐觉左侧不利,严重时不能下地,不能走路。开方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炙甘草15g苓桂术甘汤五副。四味药就一小包,谢阿姨惦着小药包摇一摇,怀疑能不能治病。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赵阿姨来到药店对我说:“小李呀,你开的药真管用,吃完后头也不晕了,还能下地,还能挖野菜了,还到香港完了一圈,回来后特意来看看你,以后我给你介绍顾客。”我受宠若惊,不知该说什么。后来阿姨还真给我介绍了不少顾客。
医疗界有句经验话语:“只要治好了一个患者,它将是你的活动广告,你就不愁没人来了。”这句话对于老年妇女患者尤其精准。
苓桂术甘汤以后用到的机会还很多,此方不可小觑。陈阿姨,胆区疼痛牵引后背也痛,头也常痛,肠胃也不好,还爱出汗,一出汗身上就冷。总之是一身症状,我辩不准了,不知该用什么方子。但我仍然仔细的检查耐心的倾听,之后开了三副太平方子。我知道疗效不会很好,心中很是自责,还是自己道化浅了啊!顾客给了机会,我却不知道怎么治疗。那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三天后陈阿姨居然来了,我赶紧问她吃药怎么样,她说没什么效果,我就有些不好意思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没想到阿姨却说:“你看病认真,我相信你,就让你看,你好好给我看吧。”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是我的诚心让我有了第二次机会。但是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治疗呀,我该怎么办呢?于是我牢牢记住阿姨的症状脉象及主诉。然后告诉阿姨:“阿姨,现在是下午,快7点了,把脉不准,您这又是慢性病,要不后天星期六您休息,上午过来把脉准,上午把脉准,我好好给你看看。”
阿姨答应了,我为自己争取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这一天一夜里,我拼命的看书。终于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最适合阿姨,又根据张锡纯的经验加了一味鸡内金。星期六的上午阿姨来了,我开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鸡内金,效果还不错。之后又通过好几次的加减磨合,阿姨的病慢慢的好了。
在治疗这个病例的过程中,我就总结怎么看相对复杂的疾病。最怕病人不按书上的症状得病,其次怕病人不按书上的症状叙述病情。《伤寒论》效如桴鼓,但对于一个初涉临床的人来说,道理还是略显复杂,条文还是略显艰涩。我想先师治疗的对象还是人,是人的话就脱离不了表里寒热阴阳虚实。
于是我给自己规定:看病辨不清阴阳不要开方,辨不清寒热不要开方,辨不清表里不要开方,辨不清虚实不要开方。有这样一个过程我的心也就踏实多了。因为直接按照伤寒论条文开方,心中总有担心。这是我学习伤寒论不扎实的原因,但也是初学者最真实的心理写照。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症状基本类似,该怎么区别?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桂枝人参汤这四方症状类似,该怎么区别?还有半夏泻心汤有小柴胡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为什么能出现在一个条文中?桂枝汤贯穿六经病症,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桂枝汤加一味药减一味药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初涉临床,《伤寒论》许许多多的问题充塞于我的心膈。在没有找到出路之前,我先用八纲辨证,然后再以此参照伤寒论条文,反复比较对照,这样临床就不会出现差错,伤寒也可逐步提高。医者,司人性命不可不慎呀!
其次我要感谢陈阿姨给我这么多次机会,同时陈阿姨也被我的诚恳打动,她相信这么一个好学的小伙子能治她的病。医生和患者相互信任,在良性循环中治好了病。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人们相互效力,人们相互需要!
吴阿姨,荨麻疹,一挠身上就起红道,每年冬天尤重。我没有治疗荨麻疹的经验,但先师的《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我以吴阿姨有发热有身痒,发热时痒加重这些症状,诊断仍为表证,有营郁卫郁的情况。告诉阿姨你这病说简单一点就是感冒没好透。于是我开了桂枝麻黄各半汤5副,生麻黄8g桂枝10g白芍8g杏仁8g炙甘草8g生姜3片大枣3枚掰没想到吃到第四副就好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有人说麻黄汤在中医中没有多大作用了,应取消这个方剂,这显然是没有见识的。卫气为阳,外行皮毛,营血为阴,内行经络。肺藏气而主卫,肝藏血而司营,肺金收敛,肝木疏泄,阴阳自然之性也。肝性疏泄,而营血之内守者,肺气敛之也;肺气收敛,而卫阳之外发者,肝气泄之也,收敛则无汗,疏泄则有汗。寒伤营血,营为寒束,卫阳不宣,是以恶寒无汗,故以麻黄泻表寒而达卫郁。风伤卫气,卫被风敛,则内闭营阴,营气不通,是以发热,风性疏泄,是以有汗,故以桂枝泄经热而达营郁。从营卫的角度看,麻黄达卫郁,桂枝通营郁;从气血的角度说,麻黄通肺气,桂枝理肝血。
如果没有麻黄汤,《伤寒论》将无法写下去。整本《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都贯穿其中。伤寒表里之法甚严,有表证除非里特虚,都应解表。临床中好多疑难杂症通过解表的方法常常能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麻黄汤应用无穷也。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为百病之长,而风气通于肝,桂枝汤能治中风,故生生害害皆依桂枝,桂枝之法所以能贯穿全书也。桂枝汤真为万方之方也,先师独重也!以后的临床中我也一日不能离桂枝也!
楚师傅,50多岁,头痛,干呕,吐涎沫,失眠。我通过仔细辩证,确实是虚寒体质,可辨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再加上有伤寒论原文做支持,我便开了吴茱萸汤3副:吴茱萸15g生晒参15g生姜30g大枣4枚掰,只开了原方三分之一的量。
开方后,我的心就揪了起来,吴茱萸有小毒,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楚师傅会不会来找我麻烦?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倍受煎熬。不停的念叨一句话:上天派给我的病人一定是我能治的,我不能治的,上天也不会派给我。另外我还不停的祈祷先师一定要保佑我,借此来获得心灵暂时的平静。不到第三天,第二天我就给楚师傅打电话问楚师傅喝药怎么样。楚师傅说:“吃得好,睡得好,头痛也减轻了。”我这颗悬着的心暂时落了下来。之后又吃几次药,楚师傅症状慢慢缓解了。孙师傅也是这样的例子,喘咳好长时间了。我辨为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于是我开了小青龙汤原方,但是细辛只用3g的话,这病很显然治不好。我顶着压力开了10克细辛。然后原方我也按比例减少:生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5g细辛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5g炙甘草10g六副。其实我只开了先师原方的四分之一量。我告诉孙师傅,前三副有麻黄,先吃。第四副药吃完歇一天,吃药期间要注意防风保暖。
虽说我对先师非常相信,但细辛用了十克我还是非常担心非常害怕。到第四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给孙师傅打“孙师傅病好了点吗?”孙师傅说:“咳喘基本上没有了,就是口干发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我就告诉孙师傅病快好了,口虽渴,但不能猛喝多喝水,要小口温服,因为病新愈,不胜水气,饮水多必喘。
这样一个迁延日久的咳喘几副药就好了。但我心中的担心久久不能平息,以后用到四逆汤的时候,真武汤的时候,大剂量白虎汤的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担心,更别说用三物小白散,大陷胸汤,十枣汤的时候了。每次我都祈祷先师一定要保佑我。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保健养生以上品,攻毒祛邪仗大药。《扁鹊心书》第一方金液丹主要成分就是硫磺。而西医化疗用药更毒,可是他们的医生不会有这些担心,他们的医生被保护了起来,西医的成功有一定的道理。
病有轻重,重病有生有死,为了生机,如果用上大药,生就罢了,死的话中医就要抵命了。没有保护机制保护我们的中医,想传承中医难矣!想成为大医难矣!中医脱离了治病的行列,逐步萎缩到了养生按脚。医病了,谁来医?
张女士每次感冒后,就会恶心呕吐半个多月,呕吐刚好可能又要感冒,呕吐感冒伴随着张女士的生活,甚是苦恼,用药也不见多少改善,渐渐失去了信心。为了留住顾客,我向张女士保证两副药可以见效。于是我开了中医超经典的止呕将逆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姜半夏15g生姜6片茯苓15g两副。
没想到上午开的方子,下午张女士就带着她的老公来了。自己再抓两副,顺便给她老公看看病。她丈夫为肝经湿热,我用丹栀逍遥散为底方,去当归加重茯苓栀子的用量,五副就治好了。
之后张女士在我这看她的其他病,她还有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迁延日久的问题。我以一贯的小方治疗,3副5副一换,由于换方太快,反倒把握不好病情了。病情欲好不好的时候,我是守方还是变方呢?由于缺少经验,我把握不准。
张女士就急了:“你给我一个治病的确切时间,三个月五个月我都能看,老是换方也不行呀!”我也知道这不行,可是这种矛盾我暂时还处理不了。我治好了她前面的病却治不好她后面的病,张女士带着遗憾走了。
这个问题也曾困惑着朱良春老先生,在《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书中,朱良春就这一问题问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治急性病要有胆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当病情急切、矛盾突出时,一两副药就有效果。而慢性病人的病情在缓解期多相对稳定,临床往往因患者求愈心切,见不能速效,便要易方更医;或医者胸无定见,不识疾病正处在潜移默化的量变阶段,为迎合病家心理,就改弦易辙,另立处方,寒热杂投,泻补更迭,最后归咎于病证疑难,而失去施治信心。因此,医生对久虚正衰、沉疴积滞、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慢性病人必须有明确认识和长期施治的计划。必须与患者明言其理,告诉病家慢性病的康复是积量变到质变过程,收效关键在于守方,并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医患互相配合方能步步为营,渐臻康复。”高论,有胆有识、有方有守让我用药更加灵活。
程师傅,公交车司机,头胀,眼红,全身乏力,主要是头胀开车时头胀起来,恨不得挠破头皮。明显是实象,单主诉时却说全身乏力。我分析后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确实是热证,又加上有眼红,黄师说:“头目之邪皆甲木不降。”于是我开了小柴胡汤易人参为党参加白芍。吃完药后,程师傅说:“出了些汗,病好多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后又给他的爱人看便秘,给她的岳母看咳嗽。他爱人的一句话真让我承受不起:“以后我们全家的健康就靠你了。”慢慢的我的顾客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家人都在我这看病。
顾客逐步建立起来了,这个过程很受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的影响,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为表敬意,我把全文录下:
读大学时,有段时间喜欢上了玩台球,也就是玩“撞球”。时常在周末的下午,邀上几个玩得好的朋友,跑到学校后面的台球场,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午,不玩出胜负,总不甘心。玩台球,除了角度、力度的考虑外,还有很多技巧在里面,玩伴中有个同学玩得很好,每次与他对局,总是输两三个球,有一次玩到天黑,大家一起吃夜宵,让他谈谈玩台球的经验,这位高手说了一句:“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住了,请他继续说下去。他继续说:“很多时候,球的角度不好,的确很难打进去,这时候人就会有些心浮气躁,随便出上一杆,进不进算了,等下一次机会再说。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打不进时也有打不进的打法,可以控制住白球,给对手制造困难,也可以慢慢运球,将难打的球运到好进洞的地方。如果看到球不好进,管它三七二十一,就使劲出上一杆,只能给对手制造更多的机会……”
“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多年后这位好朋友的话言犹在耳。人生如同一场台球赛,有很多次出杆的机会在你手中,机会好的时候,轻轻一送,一个漂亮的进球。机会不好时候,就看你如何去面对。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中医,不是专科,面对的疾病更加广泛,有些病很简单,也许一两剂汤药就搞定了,也许扎上一两次针灸就好了。但更多的时候,是些杂症,就好比打台球一般,很多的时候,球的角度不太好,这时候要打好这一局球,除了平时提高球技,更需要良好的心态。打球如此,干临床也是如此。很多慢性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治好病人的病。细心观察,仔细辩证,综合考虑,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定有转机的时候。
珍惜每一次辩证,珍惜每一次处方!
就好比打台球一样,“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医术一定会不断提升与同道中人共勉!
三个月后我的顾客就比较多了,朋友介绍朋友,亲戚介绍亲戚,甚至一家人都在我这看病。欣喜的同时压力也更大了,如果疗效不好,不光看病的本人失望,就连介绍的人也没有面子。事实确实如此,我暂时还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医术暂时也没有那么高。
一天中午刚吃过饭,药店就打来电话,说有好几个顾客等着看中医,让我赶快过来。我一进药店,八九个人已经等着了,我的老顾客徐师傅对我说:“吃你的药还不错,我把亲戚朋友带来给你看看。”这些顾客中有他的老婆,有他的岳父,有他的妹妹,有他的同事,有他的邻居。我不禁感叹到:人与人就是有区别,有的人能带动周围的人,有的人就没有这个能力。
这样的场面我第一次经历,我给一个人号脉,周边一群人围着,问这问那,吵吵杂杂,又都是熟悉的人,有的问题又不便问。我心烦意乱的看着病,开的方子也没有多大把握。事实也是如此,看了七个人,只有四个疗效不错。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慢慢穿上白大褂,扣好扣子,调整好呼吸,告诉顾客:“看病的时候人不要多,除病人外,身边最多一个人。”然后和缓看病。
一天一个老顾客来反映情况,她说她介绍小区的邻居来看病,结果效果不是特别好,其他人也不来了。要是我能看好,她们小区能来不少人。我能看出她的期待与失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羞愧难当,想起药王孙思邈的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没办法,还只能拼命看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多了,病也多了。我发现好多时候是见效容易治愈难。怎样才能更好的治病?中医到底在怎样治病?为什么能治病?古人是怎么发现治病之理的?我怎样才能达到先师的境界?中医的路到底在哪里?诸多问题困扰着我,又没有人给我指点迷津,我该何去何从?踏上中医这条路,才知道水有多深。
心中苦闷郁极时,我想起了先师的话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于是我关掉网络,取消手机流量,勤求古训,一心向学。
目标定下后,心也暂时平静了一些。开始了简单重复周而复始的生活。以《伤寒论》为中心,理法方药都不放过,看大量注家的书,系统专研了黄元御,陈修园,徐灵胎,唐容川,张锡纯,柯韵柏,郑钦安,俞嘉言,大塚敬节等的著作。除经方外,什么滋阴、补土、医案、医话,我全都浏览。我满眼都是气血津液,阴阳表里,梦中还在给别人诊脉看病...
文
整理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