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口罩不当可能造成的危害
口罩是一种防污染和防病的手段,也是保暖的常用方式之一,特别是在目前疫情防控阶段或雾霾天气高发时段,戴口罩更是成为大家抵御PM2.5、保护呼吸道的“不二”选择。但是,口罩如果戴不对,会造成健康受损。
01
降低免疫力
选择棉质口罩,因其保暖效果好,但是透气效果差,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留在口罩上,被身体反复吸收,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02
感染细菌性疾病等
人体呼出的热气会以水蒸气的形式留在口罩上,取下口罩时水蒸气不能及时散去,口罩变潮湿后比较容易滋生细菌等,如果不更换可能会在下次使用时随空气进入体内。
03
影响视线时易引发意外
口罩导致眼镜起雾现象,虽然对健康危害不大,或佩戴不当可能阻挡视力,引发意外事故。原因是口罩阻挡气流走向,导致从上方缝隙排出。
04
侵害面部皮肤
有的属于未经消毒而充满细菌陈旧边角料制作的口罩,卫生状况可疑,这种三无口罩,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不但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佩戴一段时间后,布层间混合水汽和粉尘的异味,可能成为细菌病毒的培养皿,极易对皮肤造成侵害,所以,即使是正规出品的一般化纤口罩至少每天换一次,避免微生物堆积,导致病变。
05
损伤呼吸系统
随处可见的都是号称柔软、纯天然的棉口罩,或是那种内含化学纤维滤网的口罩,佩戴口罩半小时后,必须摘下口罩正常呼吸换气。否则,有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老人小孩不宜使用。
原因是化学纤维制成的口罩,能够隔绝PM2.5,但是却损失了天然棉制口罩透气性,呼出湿气由于无法排出,会被重新吸入体内,造成肺脏湿气积郁,长时间佩戴会给呼吸系统带来负担,乃至损伤呼吸功能,引发体乏,头痛,心慌,虚弱等等症状。
“口罩脸”的防治
“口罩脸”,是最近刚出现的一个半医学的新名词,指特定人群因为长期戴口罩,而导致的脸部皮肤损伤。
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戴口罩,或者新冠肺炎疫情下,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长期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导致面部过敏,被口罩勒出红红的印子,面颊和鼻子皮肤磨破,甚至压破起了脓疱。
对于复工上下班戴普通口罩的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会出现一线医护人员这样严重的皮肤情况,但毕竟每天也是要戴好几个小时,所以也有部分人会出现皮肤问题。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1
皮肤潮红、皮肤浸渍(俗语:闷红、憋红)
长时间戴口罩,引起局部温度、湿度增高等原因,而导致皮肤潮红。以颜面出现潮红、肿胀最为常见。可以予滑石粉外扑,或炉甘石洗剂外涂。
2
压力性皮损、皮肤压痕
由于较长时间佩戴口罩,皮肤组织受压、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常见部位有与口罩绑带接触的颧骨、脸颊部、耳后,与口罩塑形处接触的鼻梁部。
由于皮肤受口罩长期勒压、束缚等物理性刺激后,皮肤静脉回流不畅,造成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増强、弹力降低而致局部岀现红斑、平整度下降等现象,此类皮损好发于额、鼻、颧、耳廓后等部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治疗措施
有明显红肿,可以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湿敷,或外用含有透明质酸的冷敷敷料,然后用上保湿产品,最好有壳聚糖、积雪苷、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修复成分,红肿严重者可外用液体敷料或短时间外用布地奈德软膏,糠酸莫米松软膏。有皮下瘀血可以用喜辽妥、肝素钠乳膏等改善微循环,促进消退,但不能用于破损的创面,有血小板减少的要当心。
医言总结
去除压迫水湿敷,外用药物复弹性,局部红肿用激素,皮下淤血促循环。
预防
①佩戴松紧合适的口罩。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低风险暴露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非耳挂式口罩如绑带式,也可减少对耳后皮肤的摩擦及压力。
②佩戴时间不宜过长,如卫生条件允许,2-3小时摘下口罩或适度变换口罩位置使局部减压。
③佩戴前可以局部涂抹润肤剂,减少口罩边缘摩擦对皮肤的刺激。
未完待续
医院院内专家预约通道苏国权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李学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焦彦平主任中医师
预约挂号
郭彦清主任中医师
预约挂号
王运其副主任中医师
预约挂号
苏建华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王宝岩副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张红宇副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任增海副主任医师
预约挂号
-医院
医院是国家医院、河北省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医院、全国异地跨省就医医保定点机构,原北京第医院、医院、医院专科联盟单位。
肝病-
●医院专家出诊表
3月9日-3月15日
●女神节,铿锵玫瑰,绽放光芒!
●如何确诊得了肝硬化?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医院温情提示:患者体检要抓紧!
●防治乙肝最关心的6个问题,答案在这里!
●别喝了!肝不好一滴酒都别沾!
编辑彦彦
监制刘海平
王雪莹
预约方式■拨打官方预约-
■直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按钮,在线挂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