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鱼业的迅猛发展,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模式不断深入,而养殖者对于养殖鱼类的营养、管理、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知识明显滞后,导致养殖中经常出现饲料营养不平衡、滥用药物、强化饲喂等问题,造成鱼类肝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危害养鱼业的重要疾病。
肝脏是鱼类重要的腺体和消化代谢器官,其损伤或病变往往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抗病力下降,并极易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的暴发,引起大量死亡。鱼类肝脏病变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而营养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被认为是造成鱼类肝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可见于海水养殖鱼类(鲈、黑鲷、真鲷、牙鲆和大黄鱼等)和淡水养殖鱼(鲤、鲫、罗非鱼、鲟和虹鳟等)。本文主要从鱼类肝病形成的原因、机理、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详述,为防治鱼类肝病提供参考。
1病因
引起鱼类肝脏疾病的原因涉及到营养、饲料、环境、药物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以营养和环境引起的脂肪肝病最为常见。
1.1营养性原因
主要见于饲料营养不合理,饲料质量低劣或变质和饲料投喂不合理。饲料中缺乏胆碱、必需脂肪酸(ω-3和ω-6)、维生素(E和B)、蛋氨酸、胱氨酸等营养物质,易诱发脂肪肝。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胆固醇等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硒缺乏,钙、磷比例失调等也会引起肝病。饲料质量低劣、发霉、酸败变质或含有有毒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和霉败饲料中的黄曲毒素等都可加重鱼类肝脏负担,引起肝脏疾病。饲料投喂不合理见于长期饲喂单一品种饲料或颗粒料、为了加速生长过多投喂或超营养投喂等,引起鱼类出现肥胖和肝病。
1.2环境原因
主要见于水质的恶化或污染、生物毒素的富集中毒。水环境污染见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不合理使用、池塘内残余物不及时清理、工业污水、农药(如对硫磷、DDT、敌敌畏、乐果和溴氰菊脂等)和重金属(铜、镉、汞和锌等)污染,加重肝脏解毒负担,引发肝脏病变。水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产生甲烷和硫化氢,引起鱼类生物毒素中毒。造成鱼类肝组织变性和坏死。
1.3药源性因素
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主要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药品长期、反复、超量的使用会造成肝损伤。如消毒的含氯药物、杀虫的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鱼类黄疽和肝脂肪浸润。甚至肝坏死。饲料中添加的大量生长素、激素(如雌激素)和防腐剂等也可引发肝病。
1.4病原性因素
许多细菌和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疾病,如嗜水气单孢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点状产气单胞菌、弹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引起的肝脏病变。在一些细菌败血症或者原虫感染后,大量的外毒索刺激肝细胞,引起肝病。寄生虫如棘头虫大量寄生在鱼的肝脏引起肝病。
2流行病学
肝脏性疾病可以发生于各种年龄和各种品种的鱼类,如鲤、鲫、草鱼、云斑鮰、虹鳟、鲈、黑鲷、真鲷、牙鲆、大黄鱼、罗非鱼、鲟、团头鲂和青鱼等。该病主要流行于5~10月.高峰期在6~8月。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达到50%~90%。原发性肝病多呈慢性疾病,病程长,死亡分散,不易被发现。继发性肝病常由其他疾病引发,通常发病急,死亡率高。
3致病机理
肝脏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因病因而不同。通常营养性或肝病初期的病变主要是脂肪肝,随后转为肝萎缩和硬化。而感染性或急性肝脏病变可以直接表现为出血性和(或)坏死性病变。营养性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高蛋白、高脂肪或高能量饲料造成营养过剩,脂肪积累,肝脂浸润,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引发肝病。如石斑鱼的饵料脂肪含量大于10%并长期投喂,可出现脂肪肝症状。团头鲂摄食蛋白含量40%以上的饲料就会导致肝脏脂肪过度蓄积,引起脂肪肝病变。曾端等对脂肪肝病变的大黄鱼研究发现过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在肝脏中沉积是导致大黄鱼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饲料氧化,酸败、变质产生的黄曲霉素、醛、酮、酸等有毒产物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如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毒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水体中的有毒产物或饲养中使用的药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肝脏,加重其负担,诱导肝病。饲料投喂过量或每天不间断地投喂,致使鱼类生长过快,肝的负担过大,而易发肝病。
4症状
临床症状常和鱼的种类、个体大小、环境、病因和发病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鱼类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体表症状,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生长缓慢或停滞。病情严重时,病鱼常离群独游、反应呆滞或精神亢奋、鱼腹部膨大、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鳞片易脱落、脱黏和失去平衡。眼球充血、突出,鱼鳍、鳃盖及腹部充血发红。部分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体表出血,肛门红肿。有的病鱼体表有局灶性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临死时常跃出水面或在水中不停翻游。患有此病的鱼类应激能力差,如拉网、运输、水溢或水质突变将发生大批死亡。
5病理变化
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早期表现为脂肪肝,随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患脂肪肝病鱼的肠管和肝脏表面脂肪积累明显,肝脏部分或全部呈土黄色或黄褐色,肿大,质地发脆,切面隆起。胆囊缩小或肿大,胆汁浅黄色或深绿色。脂肪肝在肝病中程度较轻,且病变呈可逆性,可治愈;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大1倍以上,颜色呈白色、褐绿色、花色、粉红色、红黄交叉的花色,甚至绿色,表现为肝萎缩、肝硬化和肝腹水。胆囊严重肿大,胆汁呈深墨绿色,严重者甚至破裂。病鱼的肾也明显肿大,脾脏肿大出血,肠管末端溃疡,有黄色黏液,心脏有时有淤血或色变浅。重症者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6诊断
当发现养殖鱼类生长速度下降,食欲减退,饲料报酬降低,日粮减少等变化时,就要怀疑是否发生了该病。然后结合病理检查(肝、胆肿大和变色)可初步确诊。具体致病原因要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查、饲料营养分析、环境药理与毒理分析等确定。
7治疗
正确诊断引起鱼类肝病的病因,消除病因,对症治疗。治疗原则是补肝、解毒、梳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
7.1消除病因
停喂营养不合理的饲料,改善水质,禁用一切有损肝脏的抗生素或添加剂,治疗原发性传染病等。
7.2中药治疗
中草药在保护和防治动物肝脏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或方剂治疗肝病,如枸杞子、五倍子、板蓝根、黄芪、黄柏、甘草粉、柴胡等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如方剂:肝胆利康散、七味板蓝根散和三黄粉等,肝胆利康散等对营养性、应激性等肝脏疾病效果较好,七味板蓝根散对传染性病毒类疾病效果较好,三黄粉对传染性的细菌类疾病相对较好。中药方剂连续授喂5~7天(如鱼不摄食可煎汁全池泼洒,用量为g/m2)。
7.3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的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卵磷脂等抗脂肪因子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如每kg饲料中添加Vc~g,氯化胆碱50g,VE~g,肝泰~g,投喂7~10天为一个疗程。调整饲料结构,尤其是精饲料与青饲料之间的比例。要求青饲料多于精饲料,两者之比为3:1,最低不少于1.5:1。
7.4改善环境
肝病发生时如伴随其他的疾病,如细菌、病毒之类,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生素,如恩诺沙星3~5g/kg鱼/天,吗啉胍2~5g/kg鱼/天,以上连续投喂7天。并伴随外用消毒剂(复合三氯异氰尿酸、一元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0.3mg/L二氧化氯2~3次,每次间隔2天。为确保服药,投药期间投饲料应为正常时的1/2~2/3。
8预防
对于肝病的预防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肝病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8.1合理营养,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配制营养合理的饲料,科学投喂,一般日投饵率为饱食率的70%;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和氧化;在饲料中添加保肝的中草药和抗脂肪肝的维生素(E、B、c和D等)、微量元素(硒)和一种或几种抗脂肪肝因子(氯化胆碱0.1%~0.3%,甜菜碱0.3%、大豆卵磷脂60×10-6和L-肉碱0.37%等)等。在饲料中添加亚油酸或亚麻酸、赖氨酸和肌醇等也可以降低肝脂肪累积。
8.2合理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少用副作用大或残留量高的鱼药。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使用一些毒性较低的药品进行鱼病的预防和治疗。
8.3改善水质
贯彻“养鱼先养水”这一理念,做好水质管理。注意水源的变化和池塘水体的变化,随时加注新水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高温季节藻类过度繁殖,要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在中午当藻类集中上浮时用CuS04杀灭,遍撒高岭土、沸石粉20~30kg,m3或明矾2~3kg/m3以吸附毒素和过多的营养物质并沉淀藻类;在水边种植蒿草、辣蓼等能吸附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