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常考要点
正常血循环的意义: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各器官新陈代谢和正常进行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表现:①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水肿积液、出血);②局部组织内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③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和血管内空气、脂滴和羊水)。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特点:为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分类: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活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
病理性充血:①炎症性充血;②减压后充血(大量抽放腹水);③侧支循环性充血。
病变: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体: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体表红热。
结局:
1.一般为短暂反应,促进局部代谢,抗炎,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2.促进脑部充血(头痛头晕),促进血管破裂出血。
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称为淤血也称静脉性充血。
特点:为被动过程
分为:全身性淤血局部性淤血
淤血发生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其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致。
2.静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
病变:大体:器官肿胀,呈暗紫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出现发绀、淤血性水肿、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
镜下:局部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过多的红细胞积聚合。
结局:取定于器官/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淤血时间长短。
1.短时间淤血:后果轻微,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
2.长时间淤血: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肝和肺的慢性淤血,导致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因而质地逐渐变硬,造成淤血性硬化。
体循环淤血及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⑴病因:左心衰导致。⑶临床体症:患者气促、缺氧、发绀、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⑵病理改变:①大体: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腥液体;慢性肺淤血,肺质地硬,棕褐色。②镜下:急性: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肺泡间隔水肿,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加重,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出血,并见心衰细胞。
2.肝淤血
病因:右心衰导致。
病理改变:
①大体:急性:体积增大暗红色慢性: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②镜下:急性期:中央静脉及肝窦出现扩张淤血,严重时肝小叶中央区发生出血和坏死,小叶外周带细胞出现脂肪样变性。慢性:小叶中央区淤血外,肝细胞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肝细胞萎缩、坏死,网状纤维网架塌陷继而胶原化,窦周细胞(又称贮脂细胞)增生并转化成肌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于是在中央静脉周围形成疤痕,最终肝脏变硬。
出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中逸出。
分类:内出血、外出血
按出血机制分类:
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
1)生理性出血: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
2)病理性出血:创伤、血管病变、出血性疾病。
病理变化:
A.内出血 体腔积血:心包、胸腔、腹腔、关节腔。
血肿:组织内局限性大出血,硬膜下、皮下血肿。
B.外出血(血液流出体表)鼻衄,咯血,呕血,便血,尿血,淤点,紫癜,淤斑。
结局: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凝聚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thrombus):在凝聚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血栓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由于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而发生。)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损伤原因:炎症(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条件下。内皮细胞具有:抗凝作用(主要)促凝作用
1.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⑴屏障
⑵抗血小板粘集
⑶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
⑷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⑴激活外源凝血过程
⑵辅助血小板粘附
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总结内皮细胞的作用:①正常情况及内皮细胞完整时,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抗凝。②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引起局部凝血。
3.血小板的作用:
⑴粘附反应
⑵释放反应
⑶粘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指血流减慢和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而出现的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都是从内膜表面的血小板粘集堆开始此后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形态和大小决定局部血流的速度和血栓发生的部位。
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血管内膜损伤处,血小板粘附、沉积,与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起形成小丘。
(2)血小板继续沉积,血小板堆之后产生涡流,导致下一个血小板堆的形成,多个血小板堆互相连接形成血小板小梁,其间的血液凝固 。
(3)混合性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白色血栓
⑴位置:血流较快的心内膜、心腔、动脉内,静脉血栓的头部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灰白色小结节,波浪状,表面粗糙,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连。②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
混合血栓
⑴位置: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以瓣膜囊(静脉瓣近心端)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
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②镜下:分枝状、不规则血小板小梁,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构成。
红色血栓
⑴位置:主要见于静脉,随混合血栓逐渐增大最终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
血液发生凝固,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红色,故称红色血栓。新鲜时较湿润,并有一定的弹性,与血凝块无异。经一定时间后,水分被吸收而失去弹性,变得干燥易碎。②镜下:血凝块。
透明血栓
⑴位置:见于DIC,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
⑵病理改变:镜下见,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血栓的结局:
a.软化、溶解、吸收
b.机化、再通
c.钙化
1.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影响:止血;防止细菌扩散。
不利的影响:
⑴阻塞血管:其后果决定于器官和组织内有无充分的侧支循环。
⑵栓塞。
⑶心瓣膜变形:心瓣膜上较大的赘生物生物机化可引起的瓣膜纤维化和变形。
⑷广泛性出血
文章精选●快速提分
●生理学重点总结
●历年考题及名家精析
●英语高分秘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