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类不同时期的命名,
你一定有别样的感触。
幼儿期,是天真烂漫,
青春期,是活力憧憬,
固然会有一些烦恼,但大多数时候
当你想到这些词汇,都会心生愉悦,
因为这些时段,
恰恰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节。
但有某个特定生理称谓,却早早从医学范畴发展为负面标签。
比如所有和女性的争执中,只要说出「三个字」就能出奇制胜,精准打击对方,屡试不爽。这三个字,让所有的家长里短都有了一个终极原因——更年期。
「这么喜欢唠叨,没完没了?你更年期了吧?」
「不好好睡觉尽想些有的没的,肯定是更年期了。」
「怎么动不动就发脾气?真是够更年期的。」
相信没有哪个女性愿意被这样定义,这是一种奇特的、高传染性的称号,一切不够美好的、「异常」的变化都可以用来代称。
图片源自影视作品《家有儿女》
关于更年期三个字,离不开那几个标签:
暴躁、易怒、情绪化、乱发脾气
不同年龄段但凡有女性情绪异常,
都可以用“更年期”冠名。
人们谈起它,总是漫不经心,带着三分谑笑,四份调侃。
更多的是国产影视剧中,
“更年期”的中国式母亲成为便利的工具,
以胡搅蛮缠、催婚催生、唠叨刻薄的存在来推动剧情,
甚至一更30年??
(我真的会谢)
即便脱离影视,来到网络上,
铺天盖地的仍旧是对“更年期”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谩骂、侮辱,好似对女性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往里填。
这些普遍性行为的背后,
隐藏着一个我们刻意忽略的事实:
社会潜意识对更年期的敌意
即对丧失生育功能的女性的刻板漠视。
即便是在不断呼吁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