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晓科技虽然在名称上有科技二字,在技术实力上也配得起科技的头衔,但身处化工行业,仍然让这家科技实力强劲的本土公司被一堆假科技公司所淹没。
最近这段时间,蓝晓科技的强劲的走势已经开始引入注意,但是大家对其长远前景仍有疑虑。笔者认为,有必要全面梳理蓝晓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实力,增长势头。
1.新兴大行业
蓝晓科技主业是吸附技术及材料、装置的研发与生产,主要是生产销售吸附树脂材料和吸附设备,为下游工业生产提供吸附分离服务。行业上具有toB的属性,由于远离直接消费者,因此在大众眼中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为奇。
吸附分离的原理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吸附液体中某种或几种物资以回收或去除这些物资。其最基础的应用是在污水处理领域,用于脱色、除臭、脱除重金属、溶解性有机物、放射性元素等污染物。在处理流程中,吸附分离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手段。
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吸附分离材料堪称工业味精,在环保治理、重金属提炼、半导体制造,以及饮料、药品甚至疫苗生产中都有用武之地。在生物医药、金属冶炼、食品加工、水处理、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分离杂质,提升产品纯度。理论上,这些工业领域都是蓝晓科技的下游市场。
国内工业为人诟病的精细化能力,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看似边边角角的工业味精。这些下游行业对产品精度、纯度的提升带来对吸附分离产品源源不断的升级需求。从这个视角观察,吸附分离材料和装置几乎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大行业。这种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一片无际的大草原,为工业服务行业的龙头公司提供了足够宽阔的驰骋空间。
2.锐利小公司
蓝晓科技是国内吸附分离行业的龙头公司,在技术实力上比肩杜邦等世界化工巨头。不过,从营收、利润和市值来看,蓝晓科技只是A股市场的小公司。
大行业小公司,尤其是锐气十足的小公司,就意味着巨大的成长潜力。
蓝晓科技是一家专注的公司,其创立以来没有跟风跨界房地产、手机游戏、p2p这些风口上的行业,而是一直专注于吸附树脂的研发制造,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拓展吸附树脂的应用领域。
吸附树脂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是以吸附为特点,具有多孔立体结构的树脂吸附剂,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等单体,在甲苯等有机溶剂存在下,通过悬浮共聚法制得的鱼籽样的小圆球。吸附树脂内部结构很复杂。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树脂内部像一堆葡萄微球,葡萄珠的大小在0.06~0.5μm范围内,葡萄珠之间存在许多空隙,葡萄珠之间的相互粘连形成球形树脂,正是这种多孔结构赋予树脂优良的吸附性能。制造商通过对吸附树脂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微观设计,就能制造出不同吸附性能的吸附树脂。
吸附树脂与其说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不如说是具有定制属性的差异化产品。树脂行业内不同公司的技术水平就体现在根据下游行业的特点研发专用吸附树脂的能力上。在这个行业,技术实力最强的公司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独享高毛利市场。而缺乏原创技术实力的公司只能混迹于成熟行业,跟在别人后面打价格战。据行业数据,这几年吸附树脂行业的集中度出现显著变化,行业内的公司从年的70多家锐减至年的20多家。其主要原因是受技术限制,国内大多数吸附树脂厂商集中在传统工业水处理领域,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门槛较低,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利润水平低,传统工业水处理领域早已成为“红海市场”。
而蓝晓科技从成立之初就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虽然起家产品也是吸附树脂,却直接避开了熟透的工业水处理领域,瞄准其他行业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年在A股上市之后,其持续保持行业内较高的研发投入,每年都有2到3个新产品、1到2个新工艺投入市场,3到5个新立项产品研发成功或产业化应用。
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创了头孢生产中7-ACA的酶法工艺,解决了传统化学法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并且其吸附树脂还可用于肝素钠提取工艺。
金属提炼领域,在镓提取应用中创新了吸附分离技术现代服务业模式,将技术、管理和资本融于技术服务体系,解决了镓行业的成本高、产能散的问题,技术覆盖国内80%以上的生产线。
盐湖卤水提锂领域,于年底在青海冷湖t/a提取碳酸锂项目中,实现了国产技术用于盐湖卤水提锂的产业化,产出高纯碳酸锂产品,实现了多年的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技术储备与新能源材料市场需求的共振,年藏格、锦泰两个项目材料及装置销售金额合计达16.70亿元。
食品领域,第一个将吸附技术引入浓缩果汁行业,十多年来一直占据果汁市场98%的份额,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果汁制造大国。
环保领域,针对废气VOCs分子结构特性与废气处理的工况特点,对树脂分子骨架结构进行了特殊设计,研制生产出废气VOCs处理专用吸附树脂与集成系统装置,为客户提供废气VOCs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对不同工况下、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吸附回收,对含氯有机挥发物的吸附去除率达99.9%以上。
系统集成领域,第一个在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将融合了创新的特种树脂、独有的应用工艺、定制的系统装置的中国原创技术,在土耳其进行工程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输出。国外市场拓展速度加快,年实现了首套土耳其EPC工程,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离交设备出口印度,为未来国际业务模式创新拓展奠定基础。
此外,蓝晓科技已在均粒树脂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开始在电子半导体生产及核电领域拓展应用,打破了国际巨头对均粒树脂的垄断,有望抢占亿的电子级超纯水市场。
整体上看,蓝晓科技已经占据国内吸附分离行业技术制高点,并展现出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拓吸附分离新应用领域的进攻态势,目前已经开始与陶氏、朗盛、漂莱特、三菱等海外化工巨头展开直接竞争。
3.有缺陷的成长之王
在吸附分离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制造业领域,蓝晓科技的技术实力在国内已经走在绝对领先的位置,即使和国际化工巨头相比,技术水平也并不逊色,这与其实际控制人密不可分。
蓝晓科技地处西安,并非传统化工重镇,但其实际控制人寇晓康和高月静夫妇均为行业顶级专家,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董事长寇晓康先生还是浙江大学教材《高分子化学教程》的编写者。此外,清华大学与蓝晓科技的学术合作也非常密切,如《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等专著都是由清华大学的专家院士与蓝晓科技合作撰写。
年1月,蓝晓科技与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可以侧面印证蓝晓科技的技术水准和行业地位。
在经营业绩上,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让蓝晓科技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成长性。年至年其营业收入从2.95亿增长至10.12亿,营业利润从0.55亿增至2.85亿,净利润从0.51亿增至2.51亿元。五年间,营业收入增加三倍,利润增长5倍,同时毛利率从36.84%增至49.83%,净资产收益率从9.6%攀升至22.75%。
这是什么级别的成长性?
顶级水平!
与最近几年的大牛股泰格医药、通策医疗和海天味业来比较,这三个长线大牛股分别处于创新药服务、连锁医疗和日常消费品行业,也是A股市场公认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俱佳的长线代表,五年内市值均实现5倍以上的增长,目前市盈率最低的海天味业也达到90倍,最高的通策医辽超过倍。
与这三者相比,无论是营收增长、利润增长还是净资产收益率,蓝晓科技均不占劣势。更出色的是,蓝晓科技在保持迅猛扩张的同时,毛利率亦明显上升,这是一种让同行恐惧的进攻能力。
不过,从市值和市盈率变化来看,蓝晓科技与泰格医药、通策医疗和海天味业这三个大牛股就相去甚远了。与五年前相比,后三者市值均实现5倍以上的增长,目前市盈率最低的海天味业也达到90倍,最高的通策医辽超过倍,但蓝晓科技市值仅增长一倍,目前动态市盈率仅为30倍。
亮眼的业绩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市值同步变化?有部分原因是五年前市场对蓝晓科技的期望太高,彼时高达百倍以上的市盈率对市值增长挖下了一个大坑,后续5年内迅猛增长的经营业绩大部分被用于填补高估值留下的缺口。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蓝晓科技的业绩缺乏现金流的支撑。市场认为蓝晓科技的超高速成长不可持续,或者说没有带来实际价值。
从经营现金流来看,蓝晓科技的业绩确实只能算空欢喜一场。从至年,其经营现金流毫无改善,最高不过是年的万元,最低是年负万。这里绕不开蓝晓科技的盐湖提锂项目。
4.陷阱还是馅饼?
年之前,蓝晓科技专精于吸附树脂的生产销售,虽然毛利率不错,但市场规模有限,营收增长比较缓慢。蓝晓科技开始寻求转型,希望从吸附材料的小航道跨入吸附设备,再进入产线运营的大市场,这个战略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盐湖提锂。
碳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市场规模巨大。而全球锂资源主的储存形式包括液态锂矿(盐湖卤水)与固态锂矿(锂辉石及锂云母),其中液态锂资源占比约66%。
对我国来说,锂资源储量占全球锂总资源量的22%,是全球第四大锂资源国。其中卤水锂资源占中国锂总储量的85%,主要分布于青海(58%)及西藏(33%)。受开采环境、分离提锂技术难度等因素限制,我国目前固态提锂占产量75%左右,而庞大的卤水资源却未得到利用。
蓝晓科技认为盐湖提锂大有可为,因为盐湖提锂较矿石提锂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相较于矿石提锂,二代盐湖提锂技术成本可以节约一半左右。
盐湖提锂有多种技术方法,其中吸附法是一种新型的盐湖提锂技术,具有提锂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及环保优势强等特点。吸附法采用特定的锂离子富集材料,通过卤水物理循环方式,直接从盐湖卤水中除杂并提取锂离子。吸附法提锂技术的核心材料是富集材料,而富集材料的核心则是吸附剂。吸附剂通过活性成分物理脱析卤水中的锂离子,从而获得碳酸锂。
我国锂资源的储备格局决定了未来盐湖提锂技术的普及化是锂行业发展的必然,而吸附法技术上的应用优势意味着富集材料的需求或呈现爆发式增长。基于这些考量,蓝晓科技全力向盐湖提锂领域拓展。
年3月,公司与藏格锂业签署《设备购销合同》,公司向藏格锂业销售年产00吨碳酸锂的提锂装置及配套树脂,合同金额为5.7亿元。年6月和年2月,公司与锦泰锂业签署合同,为锦泰锂业分别建设年产0吨和吨的碳酸锂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4.68亿元和6.23亿元。
在这两个项目中,蓝晓科技垫资建设提锂生产线,在投产后再收取费用,将原来一次性的卖产品变成了长线获利的卖服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蓝晓科技全力进军盐湖提锂项目的时候,锂价格出现爆跌,让原本利润丰厚的提锂项目突然变得不是那么性感,市场开始担忧提锂项目会变成一个赚的全是坏账的鸡肋,甚至会成为吞噬蓝晓科技现金流的黑洞。特别是年经营现金流由正转负,更是让蓝晓科技的魅力大跌,于是出现了今年初的估值探底。
幸运的是,蓝晓科技似乎已经度过艰难岁月。年半年过去了,虽然蓝晓科技的利润下滑,但盐湖提锂项目却完成了技术验证,开始走向正轨,非盐湖项目更是逆势突破。市场担忧突然变得毫无道理,蓝晓科技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发展潜力重回视野。
在成长的语境下,市场发现蓝晓科技将陆续迎来一波新增产能释放。高陵蓝晓一期1万吨/年,正逐步投产,蒲城蓝晓(产能1.5万吨/年)于年底建成投产,鹤壁蓝赛项目预计年底正式投产,高陵蓝晓的剩余产能也将陆续释放。产能扩张,下游应用领域成功破局,未来似乎变得异常美好。
成长之王,要正式扬帆起航了。独立任性开心莫过于打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