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痛,
不仅仅治胃,有时治肝。
我们先从生理到病理看肝胃的关系。
生理:
胃主受纳,肝主疏泄,
脾胃功能协调,必赖肝气条达。
病理:木抑则土滞
肝不能正常疏泄,
胃即可呆滞不化。
症状:
胃痛伴有
①胁间胀痛,
②嗳气泛酸,
③呕哕冲逆,
④精神抑郁等,
若具有上述特征者,不论其是何种胃痛,均可采用肝胃同治或从肝论治,大多能提高临床疗效。
肝胃同病的常见病症是,
1肝郁气滞——四逆散
2肝寒犯胃——吴茱萸汤
3肝强脾弱——小建中汤
4肝胃火郁——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
5肝胃血瘀——失笑散,丹参饮。
一、肝郁气滞
1.证候与病机
胃脘胀满,痛连两胁,按之则舒,嗳气频作,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
脉弦而缓,舌苔薄白而兼黄。
本证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脘痛连两胁。
因其气机阻滞,胃气不顺故嗳气频作,食纳减少等症状丛生。
肝郁湿滞故脉弦而缓,若肝郁化火,则脉弦而数。
2.治疗方法
以疏肝理气为主。
肝气条达,气机畅利,胃不受侮,疼痛自止,此即“治肝可以安胃”的意思。
3.常用方药——四逆散加味。
腹胀气滞甚加佛手、木香;
大便稀软加神曲、茯苓;
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
口多涎沫加吴茱萸、草果;
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
脘痛特甚加郁金、香附或元胡、乳香、没药;
食少纳差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二、肝寒犯胃
1.证候与病机
胃脘疼痛,喜按得温则减,呕吐清冷涎沫,
遇寒冷则痛甚,
食纳少或得食见痛减,精神疲倦、
舌质淡苔白润滑,脉细缓或虚弦。
本证多因胃虚肝寒上逆,浊阴上犯故呕吐涎沫。
因胃虚有寒,故遇寒则痈甚,得温则痛减。
精神疲惫,舌淡苔白是脾胃中阳不足之故。
2.治疗方法
温肝散寒,和胃降逆。
肝寒得散,胃气得顺,治肝即所以治胃。
3.常用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呕吐涎沫特甚加半夏、茯苓;
口涎多泛清水加草果、砂仁;
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蜀椒;
如痛胀气滞加广木香、佛手;
食纳差者合六君子汤益胃补虚。
三、肝强脾弱
1.证候与病机
胃脘隐痛,腹部挛急,喜暖得温则减,
精神疲乏,肢体乏力,四肢欠温,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爽,
舌质淡,苔白润,脉象虚软或细软。
本证脾胃虚弱,肝木横急,故胃脘隐痛而腹中挛急,因其脾阳虚弱故四肢欠温,精神疲乏而疼痛得温则减。2.治疗方法柔肝补脾为主。
补虚建中,扶脾抑肝,即肝胃同治的意思。
3.常用方药——小建中汤加味。气血虚加黄芪、当归,
呕哕吐酸加木香、砂仁;
脘腹胀痞加佛手、厚朴;
大便溏软加白术、茯苓。
四、肝胃火郁1.证候与病机
胃脘部疼热,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灼,口干味苦,大便不畅,
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本证因于肝气郁结,火热犯胃。肝胃火郁故胃脘疼热刺痛,烦躁易怒,嘈杂烧灼。
肝火胃热上乘则口干口苦,苔黄,脉弦。
如肝火胃热伤阴,则大便不畅,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此为热已伤阴之证。
2.治疗大法疏肝泄热,益胃养阴。
慎勿用香燥,忌刚用柔。
3.常用方药——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加减。前二方重在滋养肝阴,为治本之法;
后一方直折肝胆之火,只宜治标。
五、肝胃血瘀1.证候与病机
胃脘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经常隐血,甚或吐血,
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象缓涩。
本证多因久痛入络,胃络损伤,肝血瘀滞故经常便血。血瘀气滞,阻而不通,故痛处不移而拒按,舌质瘀点是瘀血阻滞之证。2.治疗大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气血畅利,通则不痛。但应视病者的虚实寒热而伍佐运用。
3.常用方药——失笑散,丹参饮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营血不足加阿胶、赤白芍、当归;
阴虚舌红脉数加生地、玄参、丹参、丹皮;
出血不止可加田三七、白及、或炮姜炭、侧柏炭温以止血,或赤芍、桃仁、红花化瘀止血。
本笔记,内容摘于陈瑞春教授的《略论胃痛从肝论治》
沐子健,
青年中医,
执业中医师,
中医研究生。
坐诊信息:广州、深圳、茂名
“好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
沐子健支持原创,每日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