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猪丹毒、猪瘟三种疾病在临床方面易混淆,通过三种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方面作出浅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朋友提供一个参考。
猪丹毒由细菌引起,临床可见多种病变,以疹块型居多。近年来由于疫苗免疫的停止和猪群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该病又在国内猪场普遍发生,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尤其多,给很多猪场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猪丹毒的临床处理主要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这些药物对猪丹毒杆菌具有特效性,能够很快杀灭病原菌,具有治本的作用,但对细菌引起的疹块恢复较慢。
预防治疗方案中扶正解毒散,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泻火凉血,使症状得以迅速缓解,对猪体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免疫缺陷等造成的免疫抑制有特效。主治猪群不明原因采食量下降不明原因发热等症状。
一、病原不同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
二、流行病学不同
1、猪丹毒。主要发生于猪,特别是3~12月龄的架子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死亡率达80%。
2、猪瘟。只感染猪,各种年龄段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死亡快。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1月龄以内很少发病。
3、猪肺疫。无明显季节性,死亡率高,病程短。
三、临床症状不同
1、猪丹毒。体温42℃以上喜卧,病初粪干,后期可能腹泻。在胸、腹、大腿内侧、背、耳等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指压褪色。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乳猪发病时还可出现角弓反张,2~3d死亡。
亚急性型,皮肤呈现不规则疹块,初期呈红色,指压褪色,后期变紫红色,指压不褪色。
慢性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病猪体温正常,生长不良,逐渐衰弱和贫血。
2、猪瘟。急性型体温41~42℃,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式怕冷状。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粘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慢性型便秘,粪便干燥,呈"算盘球"样粪,表面有粘液和血液,和腹泻交替进行,以腹泻为主。
3、猪肺疫。急性型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病状明显的可表现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向上延及耳根,向后可达胸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势,伸长头颈呼吸。口鼻流出泡沫,可视粘膜发绀,腹侧、股侧、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
四、解剖症状不同
1、猪丹毒。皮肤有较大片的弥漫性潮红,胃及肠粘膜充血、出血,肝充血呈红棕色,肾肿大呈暗红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质柔软,切面隆起,脾髓易刮下。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红色或黑红色,切面多汁,有出血点。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性变化。慢性型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性渗出液,粘稠或红色。心内膜有疣状赘生物,似花椰菜样。
2、猪瘟。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败血病变化,主要在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到近乎黑色外观。肾脏出血差异较大,从针尖状大到大的出血斑都可出现。脾脏梗死呈黑色,并突出被膜表面。
慢性型主要见坏死性肠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并呈同心圆状。
3、猪肺疫。最急性型病例主要为全身粘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尤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最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时可见大量胶冻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水肿可自颈部蔓延至前肢。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红色。
肺急性水种,脾出血但不肿大。急性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肺炎。
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周围伴有水肿和气肿,肺小叶间浆液浸润,切面呈大理石纹理,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淋巴结肿胀,切面发红,多汁。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状粘液,粘膜发炎。
五.药物治疗效果不同
1、猪丹毒。用青霉素,磺胺等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2、猪瘟。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3、猪肺疫。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猪丹毒、猪瘟、猪肺疫的区别应采取综合判断,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在实际诊断时应仔细观察细微区别,确诊还应做实验室诊断。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