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一
陈××,女,69岁,家庭妇女,入院日期年6月7日,主诉:头晕、右半身活动无力3天。
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波动于~/90~毫米汞柱之间,间断服用降压药。6月5日感自觉头晕,眼前发黑,头重脚轻,随即右上下肢活动无力,欲跌仆,卧床休息约30分钟后,症状消失。下午2时又发作一次,症状与上午相同。即来我院急诊,并留观察,测血压/毫米汞柱,予肌注异丙嗪,静推50%葡萄糖60毫升,病情稳定后收住院。
查体:精神弱,面色无华,两目无神,右上下肢软弱无力,动作缓慢,行走需搀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心音有力,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肝脾未触及,四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辨证:患者年近古稀,齿摇发落,天癸竭,肾气衰。加之宿疾眩晕乏力,为肝肾阴虚之体,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肾精亏耗则髓海不足,肾阴虚弱则水不涵木,肝阴被耗,阴虚则阳亢,风阳内动,上扰清窍则眩晕,经脉被扰,气血运行不畅则半身无力,振振欲僻地。《景岳全书·眩运》:“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
选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太冲,绝骨
操作:先针双侧内关,直刺1寸,施提插捻转复式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进针5分,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用提插之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是上肢抽动3次为宜;太冲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绝骨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二穴均达局部酸胀为度。
治疗经过:上穴每日针2次。1次治疗后患者头晕减轻,3次治疗后右上下肢活动有力,头晕基本消失,继针5次后,诸症消失,四肢运动如常,临床治愈。
病案二
孙××,男,54岁,干部,入院日期年9月8日,主诉:右半身麻木2天。
病史:患者有高血压史2年,经常头晕。此次发病因本月5日晚饮酒后,出现右手麻木,2小时后自行缓解,翌晨出现右半身麻木,持物脱落,行走不稳,即来我院就医,予苏合香丸等药,测血压/毫米汞柱。患者服药后症状不能缓解,再来就诊时,收住院。
查体:精神好,面色润泽,形体胖盛,目光有神,语言清楚,右半身活动无力,舌苔白腻,脉弦滑。瞳孔(-),两肺(-),心音有力,律齐,心界不大,肝脾未触及,四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辨证:患者体质肥胖,嗜酒无度,湿热内存,日久湿聚生痰,痰湿互结阻于脉络,经脉壅塞,气血不能达于四末则见肢体麻木,湿热郁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髓海空虚则眩晕,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疏通经脉。
选穴:风池,极泉,委中,曲池,丰隆,内关,人中
操作:风池向鼻尖斜刺0.8~1.2寸,曲池直刺1.5寸,丰隆直刺2寸,均捻转泻法,令局部酸胀为度,委中采取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即可;极泉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是上肢抽动3次为宜;针双侧内关,直刺1寸,施提插捻转复式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进针5分,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治疗经过:每日针2次,1次治疗后,右半身麻木感减轻,握力增强,3次治疗后,右半身运动自如,继针7次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半年后追访,患者健康如常。
以上这两个医案皆是中风类医案,石学敏院士通过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皆取得良效,中风病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石学敏院士探索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疗效显著,被写入《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多部国家统编教材。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于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本文来源于《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