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杞子、川楝子六味组成,系清魏玉璜所创制,以治疗肝阴不足而致胸胁疼痛、吞酸、吐酸、疝瘕等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只要加减得宜,不但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效果极佳。兹举治验案数则于下,以资佐证。
一、肾性高血压
许XX,男,39岁。年3月诊。
患肾小球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已8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浮肿、腰酸、便溏、畏寒等证已除,唯血压长期波动于?/~mmHg,尿蛋白时有时无。现常觉头昏目眩,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
处方:生地黄、北沙参、杞子、麦冬、当归,菊花各9克,龟板、牡蛎、牛膝、钩藤(后下)各12克,决明子、桑寄生各15克。服七剂,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降为/mmHg。(方子赞!!)
二诊时上方加夏枯草、益母草各15克,再服七剂,血压降为/94mmHg。按原意略事加减,共服四十余剂,尿蛋白阴性,血压稳定于/90mmHg以下,参加体力劳动。追访三年,血压正常。
按:患者前服之方,类多真武、五苓,病初原合病机。但久服不免暗耗肾阴,导致水不涵木,虚阳上亢,血压持续升高。今以本方滋养肝肾之阴,俾阴复阳潜,则血压自平。
二、慢性胃炎
马X,男,54岁,中学教师。
患胃脘痛十余年,每遇冷或劳累后辄发。医院作胃部X线钡透摄片提示胃窦炎,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胃液分析:提示胃酸减少。近来脘部痛引胁肋,伴嘈杂、口干、纳减、心烦、失眠、形体消瘦,苔薄花剥,舌边尖红,脉弦虚数,此胃病日久,土虚木贼,气滞作痛,郁热伤阴。治拟柔肝养胃,理气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北沙参12克、麦冬9克、太子参15克、石斛12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蒲公英30克,拔葜15克,乌梅6克、川连3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3克。
上方连服月余,疼痛显减,口干、舌红渐除。原方去延胡索加陈皮,易太子参为党参,续服一月,疼痛消失,观察年余未再复发。二年后胃部钡餐复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胃镜复查,胃粘膜大致正常,少量红白相间,提示,浅表性胃炎。
按:此型胃病临床颇为多见,且据现代医学报导,迁延不愈“有癌变之可能”。而一贯煎加减则是此型胃病的最佳选方。
方中地黄、沙参、麦冬、石斛功能柔肝养胃;川楝、延胡疏肝理气、散瘀止痛;蒲公英、拔葜、川连清解肝胃之郁热,以达消炎防癌之目的;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既增加胃酸,又敛肝气之横逆而缓急止痛。笔者经验服用此方只要持之以恒,多有显效。
三、美尼尔氏综合征
严XX,女,36岁。年10月诊。
患美尼尔氏综合征四年余,近因养蚕期工作劳累、睡卧不足,而突然头晕,视物旋转,身如坐舟中,伴耳鸣、干呕、心烦、口干、面红,大便三日未解。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生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杞子,白芍各9克、菊花、白蒺藜、石决明各12克,煅龙牡(各)15克,服2剂,眩晕停止,恢复劳动。
按:中医有“无虚不作眩”之论。本例肾阴亏,不足供养脑髓而晕;肝阴虚,不足供养目窍而眩。证属水不涵木,阴虚阳亢,故以一贯煎加龙、牡之类育阴潜阳,药中病机而愈。
四、经闭
丁X,女,28岁,年7月诊。
—年前开始经汛延期、量少,经行时腹痛喜按。
自3月上旬行经后,至今已4个月未来潮。自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腰酸膝软,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而燥、中有裂痕,脉弦细略数。
处方:生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杞子、川楝子、丹皮,白芍各9克,龟板15克。服七剂经行,惟量少。原方略事加减,共服廿七剂,经汛应期而下。
按:肝肾阴亏,血海不盈,则经血不潮。今按“乙癸同源”之理,用一贯煎加减,滋肾涵肝,养血通经则经期正常而至。
五、带下
沈XX,女,46岁。年1月诊。
带下绵绵,赤白混杂,粘稠易怒,胸胁满闷,口干喜饮,干咳痰少,手足心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
处方: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杞子、川楝子、旱莲草、白芍、黄柏、山栀、车前子、女贞子各9克。服五剂,带下止。
二诊时去黄柏、山栀、车前子,加龟板15克,再服五剂诸证消失。随访二年未复发。
按:此例带下迁延日久,脉证合参,属阴虚木旺使然。治宜柔润滋清,故以一贯煎加清热利湿之品,使其滋阴而不留湿,利湿而不伤阴,见效颇速。
六、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朱X,女,51岁,会计。
经水或三月一行,或量多如崩,历时三年。伴心烦、失眠、易怒,口干渴饮,头昏头痛,胁肋撑胀,腰膝痠软,舌红少苔,脉细弦数,血压/mmHg。治拟一贯煎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甘杞子12克、当归9克、川楝子9克、知母9克、旱莲草15克、白芍9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杜仲12克、炙甘草9克、红枣6枚、淮小麦30克。
投药二十余剂,血压/90毫米汞柱。诸证若失。
按: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出现经水紊乱、头昏、心烦、失眠诸证,属西医所称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用一贯煎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有极佳疗效。方中知母一味,不但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且有明显的镇静、安神、止痛作用。
七、迁延型肝炎
刘XX,女,35岁,水泥制品厂工人。
肝痛迁延多年,近来肝区疼痛较甚,形瘦神疲,眼眶晦暗,纳谷不香,时见肌衄、齿衄,午后低热。面部有“毛扩”现象,左耳后,颈、肩部各有蜘蛛痣一枚,并见“肝掌”,口干,舌紫绛、碎裂,脉细弦。
检査血常规:红细胞万/立方毫米;白细胞/立方毫米;血小板6万/立方毫米。肝功能,SGPT62u,TTT12u,TFT++,ZnTT32u,白蛋白(A):2.3克,球蛋白(G):3.2克。免疫球蛋白,IgG:0mg%,IgA:90mg%,IgM:mg%。HBsAg:1:。超声波:肝上界第6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2公分,密集微小波、低小波、结节波,腹水(-)。
处方:生地黄、北沙参、太子参各15克,甘杞子、白芍各12克,旱莲草30克,川楝子、丹皮、参、柴、延胡各9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一月后,低热净,衄血止,肝痛减,舌干绛好转,但仍感乏力,腰膝酸软。
肝功能复查:SGPT正常,TTT9u,TFT+,ZnTT25u,A/G:2.8/3.2。
前方去丹皮、柴、延胡,酌加健脾软坚之品,续服两月,精神佳,食欲增,肝掌隐退,已参加轻工作。肝功能复查:SGPT正常,TTT7u,TFT+,ZnTT21u,A/G为3.5/3.3,HBsAg1:32。
按:乙型肝炎迁延不愈,往往发展为肝硬化。笔者从诊治中发现,慢活肝一肝硬化,多呈肝肾两虚型,以一贯煎加减守方调治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年第6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