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患者资料
刘某,男,55岁,于年10月1日入院。
主诉
CHB病史10年,乏力、恶心、呕吐10天。
现病史
10年确诊CHB,口服ETV4.5年,HBVDNA转阴,肝功能一直正常,8个月前停用ETV,入院前10天出现患者极度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且进行性加深,故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
入院查体
神志清,精神状态差,定向力正常及计算力正常,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心肺(-),腹软,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扑翼样震颤(-),双下肢无浮肿。
化验及辅助检查
HBsAg(+),HBeAg(+),HBVDNA:2.6E+07copies/ml;
ALTU/L,ASTU/L,TBILumol/L,PTA37.4%;
彩超:肝表面尚光滑,肝内回声较强,肝静脉显示尚可,脾面积大。
临床诊断
慢加急性肝衰竭A型(早期)
2
治疗过程
一、内科综合治疗
一般支持治疗,保肝护肝、微生态调节等对症治疗,韦立得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
二、人工肝治疗:DPMAS+PE+CRRT01
第一阶段治疗(10.1-10.17)
(1)治疗方案:
①10月1日、10月3日、10月5日:行DPMAS联合PE治疗;
②10月8日、10月10日:行DPMAS联合CRRT治疗;
③10月12日、10月15日:行DPMAS联合PE治疗。
(2)治疗相关指标变化
(3)治疗小结:
该患者为快速进展性ACLF,入院后立即人工肝支持治疗,采用了早期、多次,PE+DPMAS+CRRT联合治疗方法。患者病情重,综合内科、人工肝治疗后未能避免SBP、HE两种并发症的发生、但30%PTA≤40%,并发症症状轻微,且都已纠正,患者仍然处于肝功能衰竭的早中期,尚未进入晚期。经过半月治疗患者血清胆红素由mmol/L上升至mmol/L病情仍然较重。
02
第二阶段治疗(10.21-11.15)
(1)治疗方案:
①10月21日:DPMAS治疗;
②10月25日:DPMAS联合PE治疗;
③10月30日:DPMAS治疗。
(2)治疗相关指标变化
(3)治疗小结
该患者入院后第3-4周经过3次DPMAS、1次血浆置换治疗,血清胆红素umol/L降至umol/L,下降高达50%,同时消化道症状改善。
治疗过程中AFP持续升高,提示预后良好。入院后5-6周因故停用人工肝支持治疗,血清胆红素umol/L反弹至umol/L。
03
第三阶段治疗(11.17-11.20)
(1)治疗方案:
①11月17日、11月20日:行DPMAS联合PE治疗;
②11月24日、11月28日:行DPMAS治疗。
(2)治疗相关指标变化
04
整个治疗过程指标变化
3
治疗结果
患者历经3个月时间,两次入院,入院后出现HE、SBP两个并发症,持续高黄疸,PTA一直维持在30%-40%,没有进展到疾病不可逆状态,17次人工肝后总胆红素下降到μmol/L,PTA上升到61%,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转归出院。同时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提示,人工肝治疗安全性良好。
4
治疗体会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近几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