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正直,是我们很多人从小所受教育的核心。海瑞、陶渊明的故事也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等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的社会万花筒,我们很容易对一些事情看不惯:送礼、拉关系、搞小动作。
我们眼睛里容不得这些“沙子”,发誓要与不公现象斗争到底,但结局却往往是碰得头破血流。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在潜意识之中,脾气直、嫉恶如仇是好事,凭什么被生活这样对待?一定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其实,外在世界是我们的内心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对客观规律缺乏认知,陷入到偏执思维的怪圈当中,我们自然就会觉得世界处处与我们做对。而老子的《道德经》正是告诉我们,如何把握客观规律、改造自己的内心,从而去适应多变的世界。
1、摆脱廉价的正义感,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很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更是把这句话奉为格言,不能低头,更不会妥协。但我们不应忽视,这句话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际,身为华夏儿女为了国土选择“玉碎”,是一种大义。
但当今是和平社会,并不涉及生死存亡的敌我斗争。就算我们战胜了琐事上的“不公”,廉价的正义感只会浪费我们的精力,带来不必要的阻力,让我们偏离本来的目标。
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自然界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场狂风吹断了大树粗壮笔直的枝干,但沿着树干蜿蜒而上的藤萝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做人也是这样,懂得暂时在屋檐下低头,才能有朝一日昂首挺胸。懂得灵活变通,才能在最小阻力的状态下前行。
2、重塑心灵空间,外在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痛斥社会不公现象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问题:外界的不公平,不一定就是客观现实,也有可能是在偏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追求绝对的对错是非,结果就是水至清则无鱼。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不去分辨万物,不去改造万物,不去挑剔环境,而默默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所以最能接近于道。
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以为小张是凭着领导亲戚的关系上位,却忽略了他更是业务上的一把好手;我们认定老张的位置是通过跟上级拉关系、套近乎得来的,却不知道他凭借高情商为公司拉来了多少业务。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是非对错,辩证的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世界也就自然变得更加合理,我们的心态也就会变得更加敞亮。
3、信赖宇宙的新陈代谢的能力,不行越俎代庖之事
道德经云: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老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万物,同时不否认世间有不合理之事。但是在老子眼中,宇宙与现代医学视野下的人体防卫系统一样:人体的白细胞会识别细菌将其杀死排出体外,宇宙也会自动辨识不合理的事物,将其消灭,以维系自身正常运转。而如果人越俎代庖,最终只会伤害到自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生活的集体,既可以视为“大宇宙”的缩小版,也可以视为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小人。如果看不惯小人的作为,频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很有可能遭到小人的算计。就算斗赢了小人,也难免被旁人贴上“与小人争斗”的标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正确做法是避其锋芒,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无懈可击,相信公道自在人心,那么时间久了小人自然会暴露出来,成为集体唾弃的对象。
一沙一世界。如果我们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这个世界也会容不我们。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去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去顺应世界的规律;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权力交还给宇宙,自己只求做好分内之事以达到问心无愧,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也将是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