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卷⑷《太昊》·卯字部.
.11.30
合为一部
上天干卷:A论天地.小陰陽+B谈人体.大陰陽
下地支卷:C讲病+D说治
参本: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甲》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乙》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丙》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丁》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戊》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己》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庚》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辛》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壬》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昊.卯癸》
底本:
杜:
太乙本《素问》
地支卷⑷《太昊》·卯字部.讲病·病之状.
太乙次序
讲病·病之状.18痛状-寒热(18腰痛+18刺)
讲病·病之状.11咳状-寒热(五脏之状+六腑之状)
讲病·病之状.-寒热()
讲病·病之状.11風状-寒热()
讲病·人之状.4种人
讲病·病之状.15痹状-风寒湿()
讲病·病之状.针-寒热()
讲病·病之治.5切法-寒气(6种病腹诊)
校补
黄帝问曰: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之主气也,以統攝也。
人之伤于寒也,
則邪乘於陽而陽閉之。
其内气(气火)不用,而薄於臟腑經脉之間,
不得以疎,故熱泛泛也。
(A)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B)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
A1前期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A2中期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①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②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③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
其熱已,時有所遺者,邪之散而未去也。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彊食之,則邪氣撒而入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而不去者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病熱已愈,多肉食則遺。
堅食者,熱病之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
两感于寒者,
其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其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其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
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经文结束
杜:
杜乘意
赋值—————————————————结局
赋值—————————————————结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