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感染病科病区于年8月18日正式开诊,目前已运行2月,在王艳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收治了各种发热、复杂感染、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患者80余人,其中危重患者共20余人,目前已开展8次人工肝治疗,疑难重症感染及肝病的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01接受人工肝治疗患者病情介绍患者一康某,男性,69岁。主因“发现乙肝20余年,巩膜、全身皮肤黄染10余天”入院。合并有脑垂体瘤(术后复发)、食管癌(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房颤等疾病。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入院后患者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凝血功能进行性下降:ALT.9U/L↑、AST.3U/L↑、ALP92U/L↑、GGT.1U/L↑、TBIL.7U/L↑↑、ALB27.9g/L↓↓,凝血PT17.7s↑、INR1.61↑、PTA39%↓、APTT35.8s。
患者二张某,男性,56岁。主因“发现乙肝16年,间断肝功能异常1年,腹胀4天”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入院主诊断:乙肝肝硬化慢性肝功能衰竭。入院时肝功能ALT87.5U/L↑、AST.0U/L↑、ALP.1U/L↑、GGT91.3U/L↑、TBIL.5U/L↑↑、ALB26.2g/L↓↓,凝血PT33.9s↑、INR3.00↑↑、PTA24%↓↓、APTT55.8s↑。
患者三青某,男性,38岁。主因“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余年,腹胀、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1周”入院。既往支气管扩张病史。入院主诊断: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化验结果ALT.4U/L↑↑、AST.0U/L↑↑、ALP.6U/L↑、GGT61.5U/L↑、TBIL.3U/L↑↑、ALB31.1g/L,凝血PT39.6s↑↑、INR3.48↑↑、PTA21%↓↓、APTT52.3s↑。
这3位患者的共同点是乙肝10余年,均未规范抗病毒治疗,发病以后均出现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伴有大量腹水,3位患者均胆红素>10×ULN,凝血PTA<40%,INR>1.5,白蛋白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进行性下降,胆红素进行性增高,病情危重,且合并症多。评估3位患者病情,肝功能衰竭诊断明确,除积极保肝、退黄、降酶、抗病毒以外,只有积极尽早进行人工肝治疗方可为患者争取了一线生机。在感染科王艳主任带领下,科室为患者制定了完整的抗病毒、保肝、退黄、营养支持、微生态调节等治疗方案。并积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协调预约血浆、准备血液净化仪器,完成数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经过全方位综合治疗,3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等指标得到极大改善,病情得以康复。
▲人工肝治疗前精心的准备工作
▲人工肝治疗中
▲多次置换治疗废弃血浆对比
▲患者人工肝治疗后指标变化
▲患者送来锦旗及感谢信
02肝衰竭知识课堂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病因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
分类及诊断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4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治疗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加强监护,肠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口腔护理,预防院内感染;
2.对症治疗:保肝护肝,微生态调节,免疫调节;
3.病因治疗:去除诱因如感染、应激、饮酒等,抗病毒、停用可疑药物等;
4.积极治疗并发症:如脑水肿、肝性脑病、感染、出血等;
5.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前、早、中期,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以及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者。根据病情不同进行不同组合的治疗,主要有血浆置换(PE)、血浆透析滤过(PDF)、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液灌流等方法。
6.肝移植:肝移植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经积极内科综合治疗和/或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不能通过上述方法好转或恢复者。
03科室风采▲感染病科开科仪式
▲吴华书记到感染科视察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宁琴教授查房
————/END/————
文字及图片来源:感染病科
编审:袁红奎
医院最新动态
分享院内最近活动
服务广大医护职工
普及更多专业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