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人民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那些冲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让所有人动容。这其中,就有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医院主任医师,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17年前面对SARS一样,再次义无反顾地冲在了防疫最前线。
“大难见真情”
“为国为民真国士也“
“大医精诚、国士无双”
沉稳果敢老将
在新型冠状病毒笼罩的春节团聚时刻,总有人冲到一线担当使命,为了抑制病情舍小家、为大家,逆行的背影值得尊敬和铭记。
他们中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牺牲在一线的62岁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梁武东,还有73岁的李兰娟院士。
1月24日农历除夕当天,在家人团圆之日,李兰娟院士从杭州赶往北京参加与疫情有关的会议。这是面对当前新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国家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科学研究部署的会议。
当天晚上李兰娟从北京返回杭州,除夕之夜也在飞机上度过,晚饭来不及回家,就在首都机场吃了一份饺子。
她还罕见地发朋友圈说:“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李兰娟所说的郑院士,就是他的先生郑树森。
李兰娟表示,这样的生活节奏,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接受采访时,李兰娟院士曾表示,她已经向国家提出来,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她说,“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今年73岁的李兰娟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在1月18日,李兰娟院士就同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前往武汉,站在了防疫最前线。他们听取武汉的有关情况汇报,查看有关现场,又赶回北京向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做疫情汇报。
1月22日凌晨2点,李兰娟院士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院士门诊,为患者看病。
同时,李兰娟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其他成员共同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李兰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正是基于他们的判断和防治策略,武汉方面,终于迈出关键一步——封城。
在奔赴病情一线的同时,李兰娟院士多次接受采访,科普预防冠状病毒的多种方法,让真实有效的信息更及时更高效的触及人群。
春节期间,李兰娟院士建议民众不要参加大型聚会,少去人多密集地区,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她指出,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等更容易感染或转变成重症患者,这部分人需要格外重视防护,但儿童、青少年同样需要做好防护,不能排除在外。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在患者眼中,她是动人的天使;在同行眼中,她是令人敬佩的女中豪杰;在学生眼中,她是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治病救人,是她最大的快乐从赤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路走来,李兰娟始终秉持治病救人的第一要义,创新不止,热爱公益。
年,依靠助学金读完高中的李兰娟回到家乡——浙江省绍兴夏履桥村,执拗的她放弃人人羡慕的代课老师岗位,选择去当赤脚医生。“当医生可以直接解决乡亲们的病痛。”她解释,乡亲们的信任和感激,是自己选择从医的最大动力。
两年赤脚医生生涯,她走家串户、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一根针、一把草地为农民服务。开展常见病治疗、外科脓肿切排、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健康教育宣传……全村多个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当时,恰逢血吸虫病泛滥,眼看着一些乡亲因为血吸虫病引发肝癌和肝硬化,无力救治而眼睁睁地死去,李兰娟心如刀割。在两年后,当她有机会踏入医科大学的大门时,她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做个好医生。
年,因为“赤脚医生”干得很好,深受群众爱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年4月,李兰娟25岁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6月,26岁的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医院,担任主治医师。
至年,李兰娟再次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深造。
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这里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刚刚开始行医生涯的李兰娟再度体会到医者面对病魔的无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兰娟仿佛看到了打破“死亡魔咒”的希望: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被送到病房,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死马当活马医”的治疗后,患者奇迹般地苏醒,并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这里起步,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
研制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创业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在一些人“异想天开”的冷嘲热讽和好心人的规劝之后,李兰娟和她的团队依旧努力钻研了10多年,终于创立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年,李兰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联盟的主席。年,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年11月,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夫妻同是院士年,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23岁小伙子郑树森,也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年“五一劳动节”,28岁的李兰娟,和25岁的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说起院士伉俪,李兰娟曾经的学生王保红用四个字评价:“医学狂人”。有多狂,用李兰娟自己的话为证:“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每天上午8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类似“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内容展开。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对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这个院士家庭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琐事全部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从小学会独立,大儿子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既为孩子骄傲,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惭愧。
除了狂热的工作,这对院士伉俪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今年5月1日,是他俩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夫妻俩约了三五亲友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李兰娟笑着向大家抖包袱。
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虽然工作忙,他们却从未忘记孝顺对方的父母。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恰巧碰上公公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自己悄悄跑回去,整整一周时间陪侍身边,亲自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直到全部康复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
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先生喜欢婺剧,于是,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当然,在李兰娟看来,先生也有缺点: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虽然有时也拿这些开玩笑,但她从不真的介意。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却从来没有怪罪过。“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年3月,51岁的李兰娟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一干10年。
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SARS)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
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浙江省卫生厅便向社会及时公布。而在当晚,杭州就对密切接触病人的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
当时,人们对这种新型传染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社会上一度有不同看法,质疑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是不是小题大做。
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支持下,根据传染病法,坚持对SARS这种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患者,予以隔离。
事后证明,这方法行之有效,且是必须做的。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这一经验,被央视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
更厉害的是,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此外,李兰娟还承担了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
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内外高度评价。
年11月,59岁的李兰娟,担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主席。
年开始,李兰娟又担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第六、七届副会长。
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任内,李兰娟非常重视农民健康,有这样三件创举,值得全国推广:
一,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让医院闲置的X光机、B超机等运转起来,这样,病人病情可以及早发现,群众和国家所花的医疗费用,也就在无形中降低了。
二,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
每人每年支出40元,生病时选择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50%。这样一来,社区医生接触到更多病人,医疗技术得到提升,农民健康也有了保障,一举两得。
三,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当时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
除了“农民健康工程”,李兰娟团队还推进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和“中医药攀登工程”,等等。
为了响应国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号召,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还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探索医改新模式。
并创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每年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以此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年至年11月,树兰医学奖共组织6届评奖,共有70人获得该奖,其中杰出贡献奖1人、医学奖12人、青年奖57人。
这对我国的医疗事业来说,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来说,显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大家都很感叹,说钟南山院士都84了,李兰娟院士都73了,如果再过几十年,再有大疫情,他们还能再战吗?
不用怕!
我们担心的,院士们都想到了,希望就在“树兰医学奖”培育的,这几十位“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当中!
1月24日,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北京衢州企业商会名誉会长徐卸古将军、张林松会长与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夫妇亲切合影
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