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现代临床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传播医道,普及中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学的精髓实质。在这条路上,我,文君然已经跋涉了很久。
可喜的是,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倾听我的诉说。他们正在跟随我的文字,领略祖国传统医学的风采。
现在,我给你聊一个小配伍。这个小配伍,特别实用,特别小巧,特别有意义。
老规矩,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当时年纪也就是30多岁。什么毛病呢?胃疼,又撑又疼,而且连及两胁。与此同时,伴随恶心、吞酸、肠鸣、易怒、口苦等症状。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觉胃里面始终有一股气在往上反,带着酸水不停地反。在自己着急、上火,或者头天晚上睡不好的时候,症状加重。
医院看过,说是胃肠神经官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
我在了解他的情况后,第一时间看舌象和脉象,发现舌红苔黄,脉弦数。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有不开心的事儿?
我这一问不要紧,换来对方一声长叹。
原来,这个人的婚姻十分不幸。他的妻子非他所爱,只是迫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其他社会因素,不得已与之结合。结合的结果,就是女方的强势。作为男性,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感觉活得特别窝囊。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这个妻子后来因为乳腺癌离世,岳父岳母对他又百般刁难,认为女儿的离开和他有关,在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方面制造阻拦。就这样,该患内心特别不舒服,以至于长期压抑,形成今天的状态。
我听完,就给他写了一个小配伍。这就是黄连18克,吴茱萸3克。我把它写下来,告诉他,你可以根据这个配伍,寻找相应的中成药用,应该是有效果的。或者说,两味药按这个比例,研细末混合,每次6克,用开水送服。
结果,这个人用了几天以后,口苦、胃痛、胁痛、肠鸣、吞酸等现象都有明显缓解。我还嘱咐他,眼下缓解,不等于可以放松警惕。医院,做仔细检查,排查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胃溃疡等疾病。更主要的是,你要调节心态。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其实,只要是学习中医药的人就知道,这个人属于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气不降所致。
从这个患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平时活得该有多“憋气”了。没办法,这是他人生选择的事情。再看脉象,弦为肝郁之象,数为火热之象。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这个火,就会传到胃里面,形成了胃火,于是舌红苔黄。胃火形成之后,胃气不降,所以口渴、反酸、胃胀。病之初始于肝,故而病痛连及胁肋肝胆二经之分布,口苦则为肝胆之气上逆的表现。脾胃失和,运化失常,故而他还肠鸣。所以说,肝火——胃火——胃气不降,这就是此患基本的病因链条。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用的,其实就是金元时期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头记载的左金丸。原方就两味药,黄连、吴茱萸。两者的比例,是6:1。其中,黄连降胃火,清心火。心为肝之子,所以“实则泻其子”,以清心火的方式来清肝火。总体来看,黄连在这里就是负责清肝胃之火。吴茱萸下气疏肝,降胃逆,解决肝郁的问题,防黄连的寒性伤正,还可以引黄连药性入肝经。这是最简单的解读。
这个小配伍,可以说凝结了朱丹溪一生的心血,现实意义很大。因为从古至今,肝火犯胃、胃气不降这个事儿就是常见病、祖传病,一辈传一辈。现代医学所说的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等等,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属于这个症候。主要表现,就是胁肋疼痛、胃脘嘈杂疼痛不适,或者吞酸欲呕,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而脉弦数。你可以回想一下,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精神压力较大的人。朱丹溪这个小配伍,凝结了一生的临床经验,对后世来说意义重大。
我把这个道理写出来,就是想让广大的中医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热爱中医药的人、学习中医药的人,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应用的时候,要在中药师、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我把这里面的病因病机尽量详细地写出来,帮助你了解疾病、理解问题之所在。我觉得,这也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文君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