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菊梅医生
作者:菊梅医生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导读
小于今年35岁,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曾设计参与故宫的修缮工作,然而不幸就降临在了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设计师身上。
小于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十余年,每次复查,肝功能都正常,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暂不治疗。年3月因为工作劳累、熬夜等原因,小于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就诊于医院,完善检查发现,HBV-DNA呈高载量复制,胆红素升高,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一周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再次就诊医院复查,胆红素最高达+umol/L。凝血酶原时间:20s.活动度:36.6%.TT:22.9s。已达到肝衰竭的诊断标准,立即收入院治疗,期间出现大量腹水,肠梗阻,消化道出血,两次重症监护室抢救,生命得以挽救,但病情仍然非常严重,最后经人介绍,找到了李筠主任,经长达6个月的治疗,小于的病情逐渐好转起来,年1月20日复查,血氨:32.4umol/L.HBVDNA:40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70.9%.总胆红素:46.98umol/L.CHE:IU/L.HGB:g/L.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性及肝毒性物质(如宜春、化学制剂等)。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引起慢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儿童肝衰竭还可以建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肝衰竭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并有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2~26周出血一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umol/L.;③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④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东西方诊断上存在差异。西方以酒精性(西方型)为主,因此几乎所有的西方型慢加急性肝衰竭均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而东方型慢加急性肝衰竭以乙肝为代表,可以发生在肝硬化或非肝硬化基础上。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①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②白蛋白明显降低;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⑤肝性脑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