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萎缩的原因
肝腹水肝萎缩
肝萎缩药物
肝萎缩治疗
肝萎缩发作
肝萎缩症状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酶解激活的过程。凝血过程按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以及共同凝血途径。今天我们来了解以下常用的抗凝药物。

肝素:

肝素通过结合赖氨酸残基使AT-Ⅲ变构,使其失去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的功能,变构后的AT-Ⅲ可与凝血因子IIa、IXa、Xa、XIa、XIIa结合成复合物使其失去活性,因此普通肝素对凝血的3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肝素还可与血管壁相互作用,血管壁是肝素主要贮存场所。肝素吸附于血管壁后,防止血小板黏附,阻止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4达到抗凝血作用。另外肝素能促进内皮细胞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释放,增强纤溶活性。肝素还可改变血黏度,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口服普通肝素在消化道内不能吸收,静脉注射可即刻发挥抗凝作用。

出血是肝素应用最多见的副反应,在大剂量应用中尤为多见,一旦发现出血应减量或停用。为避免发生出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强调监测各项出凝血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目标值为正常对照的1.5~2.5倍]。

低分子质量肝素:

低分子质量肝素皮下注射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达90%,半衰期较长,为3~5h,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约0.1%),PF4中和作用弱,不良反应小,一般不需要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临床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末梢血管病变等。

少数资料报道尚可用于因肝素引起的过敏或血小板减少症的替代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有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血小板减少等,鱼精蛋白可部分中和低分子量肝素。应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不需监测,也可监测抗Xa因子活性。

华法林

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可口服,且口服吸收率为%,吸收后60~90min后达到血药高峰,半衰期为36h,与蛋白结合率高,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华法林通过抑制还原型二硫苏糖醇与氧化型二硫苏糖醇的相互转变,阻碍了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对维生素K的利用,抑制了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X的生理合成,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对已经合成的这些凝血因子并无影响,故在体外无抗凝作用。如果要求迅速发挥作用又需长期保护低凝状态者,一般先用肝素3~5d,同时并用口服抗凝剂,停用肝素时,恰好口服抗凝剂达到抗凝作用,此时可完全改用口服抗凝剂维持疗效。口服华法林一般主张首次大剂量,使凝血因子迅速降到一定水平,第2天用其1/2或2/3量,根据血液学监测指标,调整以后用维持量。近年来认为不一定首次大剂量,主张开始几天用量可稍大,3~5d后改用维持量。

口服华法林后需要进行严格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可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Ⅱ、Ⅶ、X的活性,一般PT不应超过对照的1.3~1.5倍,相当于INR2.0~3.0。监测时间一般要求在1~2周内,每日进行监测1次,并以此为调整剂量标准。稳定后1~2周检查1次,同时做尿潜血检查。

华法林主要用于需长期维持抗凝的病人,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华法林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部分病人有皮肤坏死,常发生于用药后3~8d。极少数出现黄疸,停药后可以改善。

新型口服抗凝药

由于传统抗凝药存在着用药方案复杂、用药后监测、与多种药物和食物有交叉作用等不同的缺点,新型、便利的抗凝药物逐步得到了开发。Xa因子、IIa因子处于凝血过程级联反应的交叉点,以及对IIa和III(TF)/VIIa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Xa,IIa,III(TF)/VIIa成为了新型抗凝药研发的主要靶点。Xa因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按是否依赖于AT-III因子可分为间接与直接抑制剂。

间接Xa因子抑制剂需要AT-III因子作为辅助因子,不能抑制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结合的Xa因子,直接Xa因子抑制剂直接作用于Xa因子分子的活性中心,即抑制血浆中游离的Xa因子,也能抑制被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结合的Xa因子。常见药物有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chongluan.com/gwszl/1108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